进入5月份以后,在南方常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有些人就在疑惑,是不是今年的梅雨时节提前到了呢?

梅雨,就是俗称的“黄梅雨”,也叫“霉雨”,指的是在南方地区在初夏到盛夏过渡所出现的一段持续阴雨的天气。因为这个期间的雨水多,空气也潮湿,容易导致衣物、家具等物件发霉,所以民间也叫它“霉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黄梅天的开始,就被称之为“入梅”。那今年哪天“入梅”呢?老话说“雨打黄梅天,七十二天大日头”,又是啥意思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今年哪天“入梅”?

入梅不是我们今天才有的说法,它是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至于具体起源何时,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早在汉代,就流传了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了。但是关于何时入梅,在古代的一些文献中也是有记载的。

说到入梅,不少人就会想到“入伏”、“出伏”,它们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入伏的计算方法就是“夏至三庚入头伏”,就是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入梅的计算方法也类似,关于入梅和出梅在传统方法上,也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和古代的干支历推算出来的。只是在古代入梅的推算方法,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在《琐碎录》中就记载了:“(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意思是说在福建当地人都是以立夏节气后第一个庚日,就要入梅了。而今年的立夏是在5月5日,农历的是三月二十七日,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5月6日,当天的干支历是庚午日,所以当地就是以5月6日就入梅了。

另外在《江南志书》中也有记载,“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而在《田家五行》中则指出:“芒种后雨为黄梅雨”,意思是说芒种节气后下雨了,当天就入梅了。换言之就是芒种后哪天下雨了,哪天就开始入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很多地方何时入梅,都是采用《神枢经》中的记载:“芒种后逢丙日入梅。”按照历法规定,说的就是24节气中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而今年的芒种是在6月5日,后面的第一个丙日是6月11日(丙午日),所以在当天才入梅。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而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以此来推算的话,就是在7月6日,当天是小暑,也是辛未日,所以小暑和出梅是同一天。

在万年历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也就是说今年是在6月11日入梅,而在7月6日出梅了,整个黄梅雨时节持续将近1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就会疑惑了,为何上面入梅的时间会有所不同呢?这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气候有区别,所以入梅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入梅早,有些地方入梅晚。而且不同的年份,入梅的时间早晚也是有区别的。

但是现代气象学上,对入梅则有更高的标准了,一般是以一个地区连续两周内有6天降雨,同时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之所以要划定何时入梅,这是因为梅雨是东亚夏季风活跃期的一个典型现象,梅雨量的多少对江淮流域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因此入出梅的早晚和梅雨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雨打黄梅头,72个大日头”,是什么意思?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在入梅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下雨了,这就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很少,基本都是晴天为主,这样可能接下来的72天(即整个梅雨季节)将会以晴天为主。

这种预测虽然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却反映了人们对于梅雨季节天气特征的一种观察和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因为我国南方不同地方的气候不同,在有些地方则有不同的说法,比如“雨淋梅雨头,45天无干土”,或者是“雨打黄梅头,45天看不到太阳光”等说法。

它们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说的都是入梅当天下雨了,那么后面的雨水就很充足,整个黄梅雨期间阴雨天比较多。那么这种说法是不是有道理呢?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谚语可能与大气环流的某些特征有关。在梅雨季节初期,如果受到某种气象系统的影响而下雨,那么这种气象系统可能会对后续的天气产生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古人根据长期的观察,就总结了这些谚语,因此可能它们缺乏科学依据,但却是经验之谈。无论如何,这句谚语都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观察和预测梅雨季节天气的方法。

还是前面那句话,古人所总结的这些规律,多少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梅雨季节是江淮流域夏季的重要气候特征之一。

它对于农业生产、防汛抗旱等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梅雨季节的天气特征、预测其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提前告诉一下大家,今年多地入梅时间可能会有所偏早,而且梅雨量偏多,雨涝风险较高。大家可要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