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巴什区小学校长一行在校门前合影

重庆市谢家湾学校在刘希娅书记的引领下,以“六年影响一生”为办学理念,组织实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学校文化,通过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沿着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探寻康巴什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径,从2024年5月13日开始,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组织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小学校长到谢家湾学校跟岗学习一周。

一、名校育人理念和成效初体验

学员们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索谢家湾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和育人成效。在学校相关负责人带领下,学员们深入学校博物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食堂等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学校以文化人的育人实效。

谢家湾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刘希娅书记提出的“六年影响一生”为办学理念,组织实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型学校文化,追求“天天快乐,健康飞翔”教育愿景,通过建构和实施小梅花课程,探索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取得了学生学业负担轻、学习成绩优、综合素质好的显著成效。孩子们整体呈现出阳光自信、落落大方、多才多艺、自尊自强的群体特质。学校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改良世界的中国人。

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届文明校园”“全国德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教育部课程改革示范基地”等。2014年,学校课程整合探索经验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6年,学校获重庆市首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一等奖,2018年,学校“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育人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这是中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

学校核心育人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核心育人理念
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基本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核心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核心理念
学校负责人分享育人小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负责人分享育人小故事

二、上好每一节课,

坚守教育教学主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结合的结晶。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而不是“记忆者”。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

来到谢家湾学校,除了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学员们的第二项任务就是探索谢家湾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学员们深入课堂观摩课例,从艺术类的美术和音乐到主课类的语数英,深度了解谢家湾学校如何以课堂为载体,坚守教育教学的生命线。通过学员的实地观摩和与教研组的座谈,对谢家湾学校课堂教学的感知有以下几点。

一是谢家湾学校的老师对学生学习规律、学习习惯、现有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趋向等都了然于胸。无论是与老师、学生的交流、还是浏览谢家湾学校的相关报道,都提及了“日日清”“月月清”的理念,所谓“清”的本质就是复习。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包括素养的形成都不能回避巩固和练习。艾宾浩斯记忆法告诉我们,学习后的当天巩固可以减少遗忘36%,第二天的复习可以减少遗忘33%。老师用复习旧知的方式导入新课无疑是最实用且最有效的课堂导入形式。

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点滴的评价中推进。班级的孩子们书本上根据老师板书的批注,课堂笔记的梳理,无疑是他们课堂学习成果的展现。和老师交流发现对于孩子们的这些学习习惯,老师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指导和习惯养成的训练,而是在课堂上发现有好的做法就好评,通过做得好的学生的引领和影响,以点带面地影响全班同学。只有引发孩子们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不专注并不一定影响他们的学习。班上位置靠后孩子无论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还是自主学习方面都不如前面几组孩子积极,甚至还有几个孩子在私下交流和玩荧光笔,尽管老师进行了提醒,但他们依然没有改善。下课专门翻看了位置靠后孩子们的书籍和笔记本,没想到课堂上的不专注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倾听和对关键信息的获取。记得一位脑科学专家家曾经分享过一个脑科学研究成果,12岁以前的孩子有一种独特的技能--能够一心两用,越长大越失去这种本领。最后两排的孩子们应该就是在放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此项本领。

四是对学生的尊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老师的课堂上“请”字贯穿于每一句话中,“不好意思”更是老师的口头禅,“我们是不是应该……”触发每一个孩子的主体愿望,连大拇指的点赞都要与每一个孩子的拇指进行触碰。安全的情绪体验绝对是良好学习状态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因为如此,从上课到下课,除了极个别孩子自主去了洗手间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有躁动的体验,即使是有小动作的孩子们也是安静的沉浸着。

五是德育于无形中。德育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轰轰烈烈的活动,可以是系统的班会,可以是专业的思政课堂,更可以是学习生活中的润物无声。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鞠躬的形式表达对同伴的敬佩,教会了学生什么是虚心;“老师帮你们补充了这么多,是不是应该感谢我一下”,教会了学生什么是感恩;万花筒之“花”是一种精神、品质与力量,教会了学生如何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

观摩学校美术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摩学校美术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摩学校音乐课

观摩学校语文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摩学校语文课
与学校教研组研讨备课上课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学校教研组研讨备课上课策略

三、变革学习方式,

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谢家湾学校实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每一所学校转化落实国家课程的义务和担当。学员到谢家湾学校学习的第三项工作就是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

在“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谢家湾学校回应现实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打破了严格的学科界限,宛如梅花的花瓣一样缺一不可,各类别相辅相连,突出基础教育致力追求的教育个性化与人性化,凸显课程的鲜活与生长,形成了彰显学校特色的“小梅花”学校课程。

学科课程,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和内核。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学校优化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十余门学科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艺术生活、体育世界和品性修养“6+1”门学科课程,对学科内部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

社团课程,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社团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择。学科整合为学生发展赢得了时间。社团课程设置灵活多样,5大类100余个社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与自主选择的可能性,旨在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通过“走班选课”的各项举措,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让学生和有共同兴趣特长的伙伴聚在一起对话研讨、操作分享、共同提高。

环境课程,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环境课程创设了学校教育的氛围和情景。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校通过建设环境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开展实践活动、凝聚教育合力,构建了校园物理环境课程、学校人文环境课程、家庭生活环境课程、社区实践环境课程,从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取学校领导介绍校本课程研发和开设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学校相 关负责关于大思政课程相关情况介绍

四、于细节处助力每一个孩子成长

走进校园,学员们可以看到墙上处处有师生的生活照、作品照,每个师生的“精彩瞬间”都被校园记录着、放大着。孩子们的社团作品也成为了学校最闪耀的装饰。这样的“看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师生们每一个成长的瞬间,都体现了积极影响的教育理念。学校以孩子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系列的举措可见一斑。

校园全天无铃声,听不见上、下课铃声,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自由上洗手间、喝水或休息。

长短课相结合,人人心中都有一份个性课表;走班制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

混龄式社区生活空间,全开放的生活馆、功能室、阅览室促进不同年级学生有效社交。

校园中随处可见分贝测量装置,提醒学生们保持安静,营造一个专注、宁静的学习氛围。

每间教室设置书包柜,促使学生积极做好课前准备。

课桌换成半环形(学校研究专利),一张桌子可容6-8人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很方便,同时又腾出了更多活动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校长智库名校跟岗研修之旅是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发起,旨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在重庆地区已经组织了高中学段在巴蜀中学研修,初中学段在重庆八中研修,小学学段在谢家湾学校研修。除重庆地区外,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地区组织发起了人大附中,北京学校、北师大附中等名校研修,在杭州地区组织发起了浙大附中、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杭州春晖小学等名校研修,在南京地区中华中学、琅琊路小学等名校研修。

通过组织区域校长到名校研修,致力于推动建设城市课程联盟(课研联盟)。城市课程联盟旨在通过课题研究、年度报告、会议研讨、教学交流等方式,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打造良性的教育生态,实现教育“让人成为人”的真正目标。

同时,联盟将构建区域学校之间学习桥梁,为学校提供专属学习交流平台,寻找学校优质课程实践案例,实现理念传播、资源流动、成果共享和学习联动,探讨新形态、新样态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促进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实现学校之间的强强联合效应,助力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赋能教育变革。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