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 浩 樊 巍

当地时间15日,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投票通过最新一版众议院《生物安全法案》。路透社称,该法案将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和Complete Genomics 5家中资企业列入受关注企业名单,要求美国相关企业在2032年前结束与上述中资企业的合作。

路透社说,该法案的支持者称,这项立法对于防止外国对手获取美国人的健康和基因信息是必要的,外国对手可能会将这些数据“武器化”。他们还声称,让中国主导生物技术供应链是危险的。不过,该法案要成为法律,还需要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通过。

公开报道显示,参议员加里·彼得斯今年3月初提出了参议院版的类似立法草案,同样在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上获得通过。

美国“Axios”网站称,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都提出的《生物安全法案》,将在2032年前终止美国与药明康德等被视为“威胁国家安全”的公司的合同,从而将这些公司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这表明贸易和国家安全问题已从钢铁、半导体蔓延到了生命科学领域。

消息发出后,华大基因在回应《环球时报》记者问询时提供的一份官方声明显示,该草案以美国国家安全为由,企图以立法手段干预正常市场秩序,妨碍公平竞争。由于华大在美国不接触个人数据,不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任何威胁,因此该草案对华大在美国市场的限制,将无益于美国国家安全,实际上只会加剧并扩大美国本土公司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垄断态势。此外,声明还指出,该草案将阻碍生命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损害公众利益。

药明康德也于16日对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这一投票结果迅速进行了回应。药明康德表示,尽管美国政府机构已有针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评估程序,但刚刚被通过的新版《生物安全法案》仍将药明康德的公司名称保留在“予以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定义中,公司强烈反对这种未经正当程序的预设性且不合理的定义。

对于法案若生效可能产生的影响,“Axios”网站称,这可能对受限制中国公司的竞争对手有利,但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的打压可能导致美国本土药价更高,如果药物关键成分变得稀缺或供应链受到挤压,甚至会出现更严重的药物短缺。

医药界人士庄时利和1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相关法案在生效前设置了8年缓冲期,实际上反映了中美企业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及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的重要性,使得美国无法短期内进行完全脱钩。他认为,今年是美国大选之年,美国政局的不确定性也让该法案的立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8年时间内,中国产业也许能够做出充分的战略调整,也许美国企业仍然无法摆脱与中国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但具体影响仍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