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嘎丽娅纪念碑。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报记者 杜怀宇

五月的鲜花,开在中俄边境小城绥芬河,开在城市中心一座美少女的雕像前。这位雕像少女,就是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和平天使嘎丽娅。在不远处的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里,人们聆听着这位烈士的故事。

“嘎丽娅是出生在绥芬河的一位华俄后代,在她17岁的花季时,为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绥芬河的彻底解放,为了劝降负隅顽抗的日军,三次奔赴天长山要塞,最终被日军残忍杀害。”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人们走近了嘎丽娅。

嘎丽娅,生于1928年2月18日,1945年牺牲时她只有17岁。她出生于绥芬河,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母亲菲妮娅是俄罗斯人,她有两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嘎丽娅毕业于绥芬河露西亚俄侨学校,会中、俄、日三国语言。

走进纪念馆,人们可以看到嘎丽娅唯一一张存世照片,照片拍摄的时候她15岁。照片中的嘎丽娅,美丽的大眼睛凝望着这个世界,那个画面让人无法忘怀。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打击侵华日本关东军。日军裹挟着驻扎在绥芬河的日军眷属以及伪满警察、电报局职员等几百人,逃进城北的天长山要塞。8月11日,会说日语的嘎丽娅作为苏联红军的军事翻译随同4名苏军官兵赴要塞对日军进行劝降工作,在第三次接触日军时被日军枪杀。

“她在赴要塞前向母亲告别,母亲把一条新的红头巾给她戴上。嘎丽娅牺牲后,苏军炮轰要塞,日军战败,绥芬河解放。战斗结束后,她的家人在山上的树枝上找到了那条红头巾……”随着解说员的生动讲述,人们在展馆二楼看到了有关“红头巾”的场景复原。

嘎丽娅的事迹,在绥芬河已是家喻户晓。2007年,为纪念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表达对世界和平的真挚愿望,绥芬河市策划并修建了嘎丽娅纪念碑。纪念碑于2009年10月8日落成。如今,嘎丽娅纪念碑已经成为绥芬河的标志,是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2013年3月,绥芬河市委决定修建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2014年7月1日,省民政厅追认嘎丽娅为烈士,并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她学习,学习她为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华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015年5月9日,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举行的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庆祝大会上,和平天使嘎丽娅的肖像走进红场,受到俄罗斯人民热情欢迎。

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和平天使嘎丽娅,见证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她的英雄事迹在百年口岸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