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日,这一天是新中国诞生三周年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上首都各界群众欢欣鼓舞,一片祥和景象。

天安门城楼上,贺龙元帅将他随身携带的一份来自西南剿匪的捷报交给周总理和毛主席。

周总理看完后,心情十分激动。等到毛主席阅后,更是喜不自胜,他说:“黑水战役,取得军政双胜!

朱老总闻讯也十分激动,因为为了这场战役,他甚至亲自飞往重庆坐镇,协助贺龙、邓小平两位同志,调集11个步兵团、2个运输机团、1个歼击大队、2个轰炸大队共2.1万人协同作战,为剿灭当地主要匪首耗费了很大的精力。

那么,为什么这场剿匪斗争能够得到我党高级领导人的如此重视?对方匪首又是何人?我方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实现军政双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中一探究竟。

“小台湾通着大台湾”

1952年,当时贺龙元帅到北京开会。毛主席见到他之后,脸上表情非常严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对贺龙元帅讲:“中国有几个台湾?”

贺龙元帅先是一怔,但随后大概明白了毛主席话中之意,表情也瞬间严肃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有个大台湾,在福建东边,还有一个小台湾,在你们西南,叫黑水芦花。”

毛主席一边说着,一边把一张刊登着《傅秉勋在中共后方黑水拉起十万大军》文章的报纸拍在了贺龙元帅面前。

这份报纸自然不可能是傅秉勋在西南边陲发出的,而是蒋介石远在台湾造的势,意图扰乱新生人民政权的稳定和建设,进而妄想反攻大陆。

正是这个原因,毛主席才再三叮嘱贺龙元帅:“你们那里那个小台湾是通着大台湾的,绝对不能等闲视之。

傅秉勋是何许人也,他又怎么能在西南边陲连通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秉勋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山匪,他其实大有来头。1906年出生的他,年轻时就接触过进步思想,并以相当不错的成绩考进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

后来,傅秉勋还加入过我党。但是由于此人心术不正,意志薄弱,当共产党遭受国民党残酷镇压的时候,他觉得跟着共产党没有前途,于是就背叛了党组织,投入了国民党的怀抱。

傅秉勋这个人并不是为着崇高的理想而行动,他的每一步打算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离开共产党后投奔了胡宗南,胡宗南觉得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于是逐渐地重用起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傅秉勋觉得四川军阀那里似乎更方便自己施展拳脚。于是他又背叛了胡宗南而到了刘雨卿的21军当了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在今天讲,傅秉勋这个人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在当时人们总是说傅秉勋就像三国演义里的三姓家奴吕布。

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逐渐明朗,人民解放军势不可挡,傅秉勋感到留在国民党军中不会有好下场。经过反复的权衡利弊,他最后竟然把一个军的军饷全部自己带走跑路了。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气的直骂娘希匹,还说傅秉勋这个人就是黄埔败类、军人之耻。

但是傅秉勋才不管老蒋说什么,自己卷了款子离开国军日子过得暂时还算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朋友也许就要问了:既然这个时候蒋介石和傅秉勋已经闹掰了,那为什么毛主席后来还说傅秉勋的小台湾连通着蒋介石的大台湾呢?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当时蒋介石还盲目自信觉得解放军打不过长江,自己最差也能和共产党划江而治。

可是事实狠狠地打了蒋介石几个耳光,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就把老蒋赶到了台湾岛上去了, 蒋介石从此只能遥望大陆望洋兴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回傅秉勋,他自从卷了老蒋的军费跑路后,虽然一时日子还算滋润,但随着蒋介石的势力在全国范围内退去,大陆成了共产党的天下后,他的日子也更加难过了。

这个时候,反复无常的傅秉勋又想要重新回到老蒋的怀抱了。

他利用原先卷来的军费在西南地区黑水一带招兵买马,还和当地的土匪苏永和互相勾结、利用,企图建立一个陆上台湾,用作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战略根据地。他召集了大约3000人马,号称十万,放出消息虚张声势。

老蒋听说这个傅秉勋竟然在中共家里立起反共大旗,也绝口不提什么黄埔之耻军人败类了,而是授予傅秉勋“中华人民反共突击军第249路中将总指挥”,还把相关消息放到了报纸上大加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共产党逐渐建立和巩固起人民政权之时,这两个曾经互相看不上眼的人只能抱团取暖狼狈为奸了。

我党领导人对于黑水剿匪的考量

小台湾连通着大台湾,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新生的人民政权就有可能处在反革命势力的内外夹击中甚至夭折。这是我党领导人如此重视黑水一带匪患的原因之一。

此外,黑水一带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带历史上很长时间都由于交通闭塞地势艰险而与外界并不相通,所以即使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依然实行着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为剿匪工作平添了许多复杂性,也不由我们领导人对这里的状况更加注意。

毕竟,如果处理不好民族关系,那么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力量就会被傅秉勋为首的反革命势力所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的矛盾也就加深了。剿匪效果得不到保证还是其次,如果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搞分裂行动,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此外,我们剿匪选择什么策略呢?是政治瓦解还是军事打击呢?这个问题也在主要领导人之间讨论了许久。

考虑到当地民族关系、阶级关系、敌我关系等等复杂因素,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

“进军黑水,要研究那里的历史,这样才能不再蹈前人的覆辙。”

周总理认为对于少数民族头领,要主要采取政治争取的手段,要学诸葛武侯,还要超越他。诸葛亮七擒七纵,共产党人就要十擒十纵、百擒百纵,使少数民族头领彻底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同志和贺龙同志最终结合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提出的意见,给出了最终的作战策略:

这次进军黑水,要把军事打击放在前面,政治争取放在后面。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没有政治争取的军事打击,我们不干,而没有军事打击的政治争取也干不成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位主要领导人为进军黑水做了明确的战略战术部署,为黑水战役的最终胜利安排了一步漂亮的先手棋。

郭林祥就任前敌总指挥

1952年7月,西南军区对于黑水的战略部署和军队调动已经准备完毕,当时朱德朱老总亲自飞往重庆坐镇,统揽战争全局。

经过朱老总、贺龙元帅和邓小平同志的一致推荐,郭林祥同志被委任为负责黑水战役的前敌总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悉郭林祥同志的朋友也许会表示疑惑:郭林祥同志似乎是政工干部出身,为什么几位身经百战的领导人会将如此重要的前敌指挥权交给一个并不是将军出身的人呢?

不只是大家有疑惑,就连郭林祥同志本人当时也有同样的疑问。

当时领导对郭林祥说:“派你去做这个前敌总指挥,主要是从黑水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的。邓小平同志作了指示,黑水地区既有民族矛盾,又有我们和蒋介石扶植的土匪之间的敌我矛盾,还有当地存在的阶级矛盾,总而言之情况复杂多变,是块硬骨头,不好啃呐!”

而要想尽可能较好地处理这个地区的问题,只会打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足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工作方法。

郭林祥恰好在1950年有过在潼南剿匪的经历,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结合让他运用得很好,因此在贺龙同志和邓小平同志那里得到了肯定和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郭林祥同志才被点名去负责黑水战役的前敌指挥。可以说,千钧之担压在了郭林祥的肩上。

然而重担不仅没有压垮这个老革命,反而让郭林祥又得到了大展拳脚的好地方。

他在剿匪沿途中,不仅对于辛苦行军的部队进行慰问、看望被土匪搅得不得安宁还苦苦支撑的当地政府,还向藏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团结那些之前还不了解我们党的少数民族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过程中,郭林祥磨刀不误砍柴工,进一步了解了黑水地区的匪患详情,明确了剿匪的具体战术和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1952年7月20日,参战部队向黑水地区的土匪发动了总攻。在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援和帮助下,参战部队几乎没有遇到较大的激烈战斗一路所向披靡。

从7月25日开始,郭林祥又亲自组织8个营的兵力,对早已被我军打的四处逃窜的流寇进行合围,傅秉勋、苏永和等主要匪首正在郭永祥组织的包围圈中插翅难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郭林祥心想,活捉匪首傅秉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傅秉勋逃窜的速度很快,一开始合围竟没有活捉傅秉勋。而是到了8月24日,仍在逃窜的傅秉勋早已被我军围困到没有粮草的地步,被我军顺利捕获。

后来傅秉勋在被押送途中畏罪坠马掉进河里最终毙命,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傅秉勋身死标志着黑水战役取得全胜,也意味着在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面前,蒋介石妄想反攻大陆的企图彻底落空。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更加敬佩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高瞻远瞩,而且更感受到今天的和平生活实属来之不易。铭记历史、保卫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