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从2019年玉兔二号登陆月球背面以来,这个小小的月球车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玉兔二号的速度相较昔日的美国月球车来说,却似乎有些过于缓慢呢,这究竟是为啥呢?

«——【·探月之旅·】——»

对月球的探索,是人类对宇宙奥秘永不停歇的追寻。自古以来,皎洁的月光就引发了人们无穷的遐思和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阿姆斯特朗的"迷你小跳",人类对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的热情从未冷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月球探测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而中国已经在月球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玉兔号"月球车就是其中之一,它缓慢却坚定地在月球表面行走,为人类揭示着更多月球的奥秘。

«——【·缓行有原因·】——»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实现了人类登陆月球的伟大壮举。在月球上行走的美国宇航员们,驾驶着时速高达20公里的月球车,在月壤上飞驰。这看似给人类留下了登月探索的最高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当我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于2019年成功抵达月球背面时,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体型小巧的月球车自主探索的速度,最快时也只有缓慢的200米/小时。短短3年,它的行走总里程仅1400余米,与美国的月球车形成了鲜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从速度数据看,玉兔二号确实比不上当年的美国月球车。但探索的初衷并不在于速度,而是要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仅作为代步工具的美国月球车,我国的玉兔二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房车式"移动探测站,其肩负着更为艰巨的科学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辆无人驾驶的智能月球车,玉兔二号需要自主识别、分析路径,其身上还搭载了测月雷达、全景相机、中性原子探测仪等先进科学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它每行走一小步,都需要拍照、采集数据并实时分析,为人类提供珍贵信息。

而能源的约束,也是其缓慢行走的重要原因。玉兔二号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为动力,需要在月球的"白天"进行充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月球一个"白天"相当于地球14天,所以它每工作14天就要"午休"14天。这种特殊的工作模式,使得其实际行走速度极为有限。

缓慢虽然不符合人类的本能期望,但玉兔二号还是用实力征服了世人。它已成为行走时间最长、探索距离最远的月球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每一步探索都是人类航天事业的一大里程碑,每一处足迹都是人类智慧的凝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为何中国的月球车行进速度远低于美国当年的速度?答案取决于工程设计者在车辆定位时权衡的侧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波罗号月球车在月球上仅仅作为运载工具,行进速度因此遭到重点考虑;而中国的两辆月球车更多是作为极具智能化特征的勘探平台,主攻探测而非运载。因此,缓慢行进也就顺理成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短暂的"飙车"往往意味着高消耗、高风险和低成果。月球车行驶缓慢,每步都谨小慎微地寻找最佳路线,主动规划下一步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种"缓"字当头的工作方式,令玉兔二号即便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勘探出大范围可信赖的科学数据。

«——【·玉兔成就高·】——»

缓慢的脚步,并不代表着玉兔号的探索成果贫乏。事实上,它在月球背面进行了大量具有开创意义的科学实验,为人类揭了月球更多未解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玉兔号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这次探测也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人类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月球正面,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也被人类徐徐揭开。

在探索过程中,玉兔二号通过先进设备拍摄了大量月球高清照片,让我们近距离观察到月球地形和峡谷等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还发现并分析了月球表面不明物质成分,如"半透明玻璃球"等,这些都将为揭示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新的线索。

除此之外,玉兔二号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矿物成分、浅层结构的分析工作。它采集并传送了包括上岩样本在内的大量珍贵数据,为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拓展了全新的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接一个的突破性发现,反映出中国航天事业"小而精、勇于创新"的发展道路。相比苏美在上世纪的"速度至上",我们更在乎稳扎稳打的实力累积。或许缓慢,却结出了更加丰硕的果实。

«——【·航天之旅·】——»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许多神话传说中赋予了月亮人性化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时至今日,中国人民虽已不复当年幻想,但探寻月球奥秘的渴望从未止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探月工程正是中华民族追求月球梦想的体现。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步走战略:绕月探测、着陆探测和载人登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第一步是利用"嫦娥一号"实现月球绕飞探测,通过对月球整体环境的观测,为今后探月拟定计划和采集数据。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一号是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标志着我国正式踏入月球探索征途。

它在月球200公里高度附近绕飞一周,获取了月球表面3D图像以及月球磁场和辐射数据。19个月后它完成使命,于2009年3月1日再入地球大气层销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中国探月工程第二步开始了。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进行了月球绕飞勘测,为嫦娥三号着陆勘选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它前往距地球约80万公里的小行星探测区,进行了小行星探测试验。最终于2013年3月经讫命,嫦娥二号任务全面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着"玉兔"月球车,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软着陆,将人类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月球淡黄色的砂砾上。

同年12月15日,玉兔月球车自主驶离着陆器,在月球上行走畅游。一时间,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创举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跨上了新的台阶,为未来更深入的月球探测工作做好了铺垫。然而,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对玉兔月球车的性能提出了质疑。

毕竟它设计寿命只有3个月,但月球环境其恶劣程度可想而知。无人能预料玉兔能工作多久,事实是它最终连续工作了31个月,在月球行走37公里,刷新了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和行驶里程的世界记录。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再获重大突破,成为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航天器,也是首个在月球背面工作的航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携带的玉兔二号月球车,则是继玉兔之后中国第二款月球车。作为全球首辆践行月球背面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面临着无人能预料的挑战。

迥异于地球,月球这颗昼夜长达14天的行星给玉兔二号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阳光直射时它得赶快工作,夜幕降临时又得防止电池耗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循环往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玉兔二号仍能稳定运行。截至2023年底,它已坚守月球背面近5年。期间,它以每小时约200米的速度巡视探测数百米,并多次在月球背面北极地区连续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行进缓慢、速度乏力,这款体型小巧精悍的月球车却托举起人类对月球环境深入认知的大旗。

在月球工作1000余天的漫漫征程中,它拍摄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照片,记录了许多月球地貌和地形特征,发回了月球电离层和中性原子的分布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在2022年初,发现了神秘的玻璃球状物体,引发了外界浓厚的好奇和热烈讨论。

玉兔二号就像一个孜孜不倦的小勘探员,行走在月球背面这片"不夜天"的原始壮阔大地上,认真勘察、记录和收集,为人类了解月球奥秘出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都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在设计、制造和控制技术上的新突破和跨越。

«——【·结语·】——»

譬如蜗牛背负自己的小小房子,缓慢而精确地环绕这个星球旅行。对而言,这就是家园,也是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国的玉兔号则是人类可以载舟航海的"小小前锋",正以同样缓慢但坚定的方式探索着地外世界,开拓人类认知的边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随着探月工程的持续推进,更多"玉兔"将被派遣开展多项任务,比如嫦娥六号将实现月球背面取样返回,嫦娥七号将在月球南极资源勘探,他们都已接过"玉兔二号"的接力棒,继续书写人类拓展太空版图的梦想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真正的征途还很漫长,登陆火星、开拓小行星带、建立地外基地......人类对遥远宇宙探索的梦想才刚刚开始。或许有一天,"玉兔号"这一系列航天器将成为太阳系内第一批长驱直入的开路先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启人类永恒的星际旅程。届时,人类的身影将不再只局限于地球这个小小的舞台,而是遍布整个宇宙空间。作为人类开拓宇宙的先驱,玉兔号正用细小的步伐,踩准了这一宏大征途的节奏。

参考资料:

中国航天大事记——中国教育新闻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兔年看“玉兔” 探月新征程——海外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兔二号再立新功!打开月球背面“隐秘角落”——光明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