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7日报道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6日报道,随着中国内地的经济引擎上海努力减少污染和提高工业效率,该市的主要天然气供应商申能集团正在建设设施,将堆积如山的餐厨垃圾转化为绿色甲醇——碳密集型航运业的替代燃料。

据报道,申能集团副总裁史平洋15日在媒体吹风会上说,能够利用厨余垃圾生产7万至10万吨绿色甲醇的设施将在2025年底前完工。

他说:“我们希望收集更多餐厨垃圾,以促进这项技术的发展。在上海这样一座人口稠密的城市,大量餐厨垃圾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以追求更环保的本地经济。”

绿色甲醇被视为一种低碳液体燃料,可以广泛应用于海上运输。与传统甲醇不同,它是由可持续生物质或者可再生电力产生的氢和二氧化碳生产的。

分拣出来的厨余垃圾,在上海也被称为湿垃圾,可以转化为混合肥料或者油和沼气等资源,用于工业用途。

据报道,史平洋表示,申能集团每年供应超过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市总量的95%,有着支持这项新技术发展的庞大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

他还说:“通过集中处理(上海)湿垃圾的问题,储存和物流的成本可控,所以这项技术具有商业可行性。我们有信心以低于国际标准的成本生产绿色甲醇。”

今年3月,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与申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绿色能源业务发展,其中包括开拓绿色甲醇和氢气市场。

申能集团隶属于上海市政府,其发电量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

据报道,作为内地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上海在2011年率先采取行动,科学处理厨余垃圾,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

当包含湿垃圾时,填埋或焚烧等传统处理方式效果较差。前者会造成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受污染的液体)和甲烷的二次污染,焚烧垃圾则会产生毒素。

2019年7月,上海在中国城市中率先启动垃圾分类制度。根据该制度,生活垃圾必须分为四类: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在中国领导人多次呼吁该国应更有效地管理垃圾之际,上海着手改进垃圾处理方式。

2017年3月,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形成垃圾分类标准化制度和规定的计划,目标是包括上海在内的46个城市届时要回收利用35%以上的生活垃圾

上海市政府的投资机构也在扩展处理餐厨垃圾的能力。

上海城投位于该市东海岸老港的一处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第三期工程,未来每天可处理2000吨餐厨垃圾。上海每天产生约7000吨湿垃圾。(编译/葛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