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索隐私岂能默认用户同意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结一起用户诉某词典APP强索隐私案,认定该APP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情形,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据报道,这起案件源自北京的张女士在使用某词典APP时注意到,APP的隐私政策选项为默认勾选同意,取消勾选、拒绝APP处理其个人信息则APP自动退出。当张女士注册使用一段时间后想停用该APP时,又发现无法撤回允许该APP处理其个人信息的决定。

现在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离不开APP,基本上每款APP都会在首次使用时跳出一个对话框,要求用户勾选“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几乎没人去读那冗长、拗口且不易理解的协议条款,绝大多数用户都是直接勾选同意,因为不同意勾选往往无法继续下一步。实际上,一些APP在收集、处理用户个人信息过程中仍然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情形,未经同意就被读走的个人信息,想看又看不懂的协议内容,一次同意终身授权等埋藏在密密麻麻文字后面的坑儿,正悄悄等着消费者掉进去。

出于种种法律与合规的要求,用户协议写得长而专业可以理解,但既长又难懂就显得非常不友好。有项研究将一些常用APP的服务条款输入到一个在线阅读工具,结果发现,大部分APP条款的字数实在太多了,需要一个小时以上才能读完,最长的达到92分钟。而且,服务条款的内容十分繁琐,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就算耐着性子读完,也可能感到迷惑。比如爬虫协议、第三方服务瑕疵、商业适售性、特定用途适用性等等概念都让用户云里雾里。于是才有网络上的一个梗:“我撒过最多的谎就是‘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早在2021年施行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就已经明确,APP不得因为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正规的APP确实在向这个方向改善,但是当用户使用更多功能时,还是会被要求提供各种信息和授权。一些小程序则继续任性放飞,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路上一路狂奔。以至于消费者不断抱怨,只是扫码点个菜,恨不得要把全家户口本信息都填上才能用上小程序。审理张女士案件的法官认为,涉案APP正是因为隐私政策被默认勾选同意,并未让张女士自愿作出同意的选择,不符合自愿、明确的要求,这是APP提供商显著违法行为之一。

要改变一些APP强行索取个人信息的局面,一方面,要从源头入手,严格要求APP的运营方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另一方面,用户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像张女士一样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隐私,倒逼APP运营方合规经营,不再强制索权。(张丽)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