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看到一个知乎热帖:年轻人月薪两万却不敢在商场买衣服,甚至开始逛批发市场。

乍一看,似乎月入两万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水平,即便无法服饰自由,半自由也是可以达到的。

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受访者小徐是一个月入两万的白领,但看到商场里动辄几千元的品牌衣服,她只觉得自己捉襟见肘。面对采访时,她坦言:

“每次逛街,看到那些漂亮的衣服,我都会心动不已。但当我看到价格标签时,心中的热情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冷却下来。”

受访者小徐的这段话,让太多人感同身受。

网友@申晨煜的一段高赞回复虽不够严谨,却值得参考:

“两万的月薪不等于两万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可自由支配收入=月薪-房租/房贷-生活费-人情往来-养娃各项花费-交通费-其他杂项

如此细算下来,最终可支配的费用很可能不过万。

如果还需要给原生家庭反哺或者有攒钱需求的话,钱袋子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实在不能同意更多。

经历过社会的种种,我们早已深知,没有一分钱是值得轻易挥霍的。

不是负担不起几套靓丽的衣裳,只是相比之下,他们更要考虑综合生活的开销,例如房贷、车贷、育儿费用等等。

就如姜文在《中年》中说过一段话:

狗日的

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

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

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票子不停周旋。”

说到底,每一个消费的选择背后,都藏着对金钱的衡量

2

之前看过一个题主的描述,生动且发人深省。

那段时间题主特别想点一份馋了很久的外卖。每天点餐时,她总是不由地把这份餐加入订单,但到了需要付款时,又始终犹豫不决,挣扎了许久后还是决定放弃了。

每当这个时候,题主总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次军训。

当时因为参加五天四晚的军训,题主爸妈给了题主20元的零钱,外加5包方便面。

那时候,小朋友大都不喜欢吃食堂的饭菜,都盼着餐后自己购买小零食充饥。

尽管题主觉得食堂的饭菜吃着不错,但为了合群,偶尔也会附和着“是啊,好难吃”。

可到了入夜,题主的肚子就不停地发出咕咕声。题主只能翻出了一包方便面,捏碎后干吃。

面对同学疑惑的眼光,题主只是解释着“我特别爱吃这个,很好吃”。

后来军训结束,题主把爸妈给自己的20元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妈妈。

如今,题主早已长大,想着自己却与小时候一样,面对20元一份的外卖仍旧徘徊不定,不免有些心酸。

这让我想起了余华在《活着》里曾写道: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是啊,有太多人,一边向往活着的快乐,一边忍受活着的艰辛。

大多数时候,人们的生活总是负重前行的。

抛开浮华的假象,那些你曾经瞧不起的低配,许多时候,才是常态。

3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当女主丽兹通过生活的层层洗礼,最终站在哈佛的获奖典礼上时,记者问她:“你有如此的成就,是怎么做到的?”

丽兹不曾有一丝的疑虑回答道:“我为什么做不到?我父母教会我可能。”

记者接着问:“你为你的过去感到可怜吗?睡地铁,吃在垃圾桶旁?”

丽兹微微笑了一下,眼神中透露着前所未有的力量:

“我为什么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

因为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生活难免有许多我们不愿接受,甚至本能排斥的地方,我们也常会因此感到无助、感到绝望。

但那又如何呢?

面对生计,面对现实,你要做的,不是抱怨,不是气馁,而是活在当下,活好当下。

就像作家路遥在《人生》这本书中这样写道: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