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家庭教育

“双减”政策之下,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这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家庭教育的推进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试验。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在近日陆续推出关于“双减之下家庭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征稿新媒体资源展示,倾听不同的声音,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卜艺| 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山国际小学教师

中小学一级教师,龙泉驿区优秀工作者

龙泉驿区微课赛课一等奖、技能大赛二等奖

家是教育之根,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土壤,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与起点,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费孝通认为:“家庭是家长与儿女形成的团体。”陈桂生认为:“家庭是一个初级的社会群体,具有婚姻、血亲或收养关系。”综合各研究者的定义,家庭具有以下特点:血缘或者领养形成的社会关系组织,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的精神和物质方面有较大影响。

家庭教育,其重要性如同大地之于万物,它是奠定儿童生命成长的根基,它是塑造儿童健全身心的熔炉。但家庭教育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长们文化认知存在偏差造成的思想困境。部分家长总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什么事情都靠老师,在校完成。自己由于工作或者其他事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还有的家长是自己上班回来太累了,而不想管不想问。家长从思想上对于孩子的教育欠缺。有的在辅导过程中,面对孩子的困惑无法解决,更加焦虑,不知道如何进行家庭作业辅导

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舒适水平,它们反应在学生带入新学习情境的背景知识中。为了给孩子培“优”,而导致了培“忧”,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基础的道德品质、人格养成、习惯上的培养。因此,不同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学生学习品质在学习认知、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意志力、学业成就及学习品质整体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

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传递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前期调查发现,情绪和生理状态(如紧张、焦虑等)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就越能够把困难看作是挑战,并且积极地去面对它们;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则可能会松懈奋斗,乃至完全抛弃。因此,家长教育焦虑会对其孩子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即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品质。

好的家庭教育,宛若春风,润物无声。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如同种子般播撒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实践经验方面出发,探索家庭教育的有效路径,坚持问题导向。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在家庭教育中,有好家风助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自然的事。很多家长经常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认真读书,自己一转身就拿起手机看直播,追热剧;有的父母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自己一转身就投入到麻将桌上吆五喝六。父母自己不努力不上进,却要求孩子努力上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有这样的效仿榜样,想让孩子养成专心读书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何其艰难!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孩子大部分时间跟家长朝夕相伴,孩子默默看着父母的背影,无须言语就跟父母学会了一切,可见,以身作则很重要。

培养孩子竞技精神

运动,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主要途径之一。运动,能够帮助孩子强健体魄,强化骨骼和肌肉,增强心肺功能,助力孩子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同时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增强意志力和自信心,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自主,坚强大方。多运动,不但能够强健体魄,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社交能力,塑造孩子人格,拓展其成长边界。

讲究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孩子厌烦说教的方式,经常表现为不理不睬,家长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有效沟通。第一是稳定情绪,平和语气;第二是耐心倾听,平等交流;第三是真诚赞美,委婉批评;第四是主动分享,询问意见;第五是善用肢体,鼓励安慰;第六是增加互动,培养话题。读懂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爱。

培养学生学习迁移和日常问题处理的能力

学校情景是脑力劳动,日常场景大量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迁移的能力很重要,能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知识、方法和态度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和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以及迁移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中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不能光读书,而失去了在日常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在平常的生活中传递爱,表达爱,呵护人性,塑造孩子的思维品质,健康成长。

投稿联系

张老师 18908171920

邮箱:cdstxzyjh@163.com

*(来稿请注明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50字以内简介与生活照一张)

新媒体编辑 |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320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