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启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启功(中)与祖父(左)在一起

齐白石先生的名望,可以说是举世周知的,不但中国人都熟悉,在世界各国 中,也不是陌生人。他的篆刻、绘画、书法、诗句,都各有特点,用不着在这里 多加重复叙述。现在要写的,只是我个人接触到的几件轶事,也就是老先生生活 中的几个侧面,从这里可以看到他的生活、风趣,对于从旁印证他的性格和艺术的特点,大概也不是没有点滴的帮助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齐白石先生留影

我有一位远房的叔祖,是个封建官僚,曾买了一批松柏木材,就开起棺材铺 来。齐先生有一口"寿材",是他从家乡带到北京来的,摆在跨车胡同住宅正房西间 窗户外的廊子上,棺上盖着些防雨的油布,来的客人常认为是个长案子或大箱子之 类的东西。一天老先生与客人谈起棺材问题,说道"我这一个……"如何如何,便领 着客人到廊子上揭开油布来看,我才吃惊地知道了那是一口棺材。这时他已经委托 我的这位叔祖另做好木料的新寿材,尚未做成,这旧的也还没有换掉。后来新的 做成,也没放在廊上,廊上摆着的还是那个旧的。客人对于此事,有种种不同的评 论,有人认为老先生好奇,有人认为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噱头”,有人认为是“达观”的表现。后.来我到过了湖南的农村,才知道这本是先生家乡的习惯,人家有老人, 预制寿材,有的做出板来,有的做成棺材,往往放在户外窗下,并没什么稀奇。那 时我一个生长在北京城的青年,自然不会不”少见多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白石作品

我认识齐先生,即是由我这位叔祖的介绍,当时我年龄只有十七八岁。我自幼 喜爱画画,这时已向贾羲民先生学画,并由贾先生介绍向吴镜汀先生请教。对于齐 先生的画,只听说是好,至于怎么好,应该怎么学,则是茫然无所知的。我那个叔 祖因为看见齐先生的画大量卖钱,就以为只要画齐先生那样的画便能卖钱,他却没 想,他自己做的棺材能卖钱,是因为它是木头做的,如果是纸糊的即使样式丝毫不 差,也不会有人买去做秘器。即使是用澄心堂、金粟山纸糊的也没什么好看,如果 用金银铸造,也没人抬得动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白石作品

齐先生大于我整整50岁,对我很优待,大约老年人没有不喜爱孩子的。我有一 段较长时间没去看他,他向胡佩衡先生说:"那个小孩怎么好久不来了?”我现在的 年龄已经超过了齐先生初次接见我时的年龄,回顾我在艺术上无论应得多少分,从 齐先生那学着没有,即由于先生这一句殷勤的垂问,也使我永远不能不称他老先生 是我的一位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白石作品

齐先生早年刻苦学习的事,大家已经传述很多,在这里我想谈两件重要的文 物,也就是齐先生刻苦用功的两件“物证”:一件是用油竹纸描的《芥子园画谱》, 一件是用油竹纸描的《二金蝶堂印谱》。那本画谱,没画上颜色,可见当时根据的 底本并不是套版设色的善本。即那一种多次重翻的印本,先生描写的也一丝不苟, 连那些枯笔破锋,都不“走样”。这本,可惜当时已残缺不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那本赵之谦的印谱,我那时虽没见过 许多印谱,但常看蘸印泥打印出来的印 章,它们与用笔描成的有显著的差异, 而宋元人用的墨印,却完全没有见过。当我打开先生手描的那本印谱时,惊奇 地、脱口而出地问了 一句话:"怎么?还有黑色印泥呀?"及至我得知是用笔 描成的,再仔细去看,仍然看不出笔描 的痕迹。惭愧呵!我少年时学习的条件 不算不苦,但我竟自有两部《芥子园画 谱》,一部是巢勋重摹的石印本,一部 是翻刻的木版本,我从来没有从头至尾 临仿过一次。今天齐先生的艺术创作, 保存在国内外各个博物馆中,而我在中 年青年时也曾有些绘画作品,即使现在 偶然有所存留,将来也必然与我的骨头 同归腐朽。诸位青年朋友啊,这个客观 的真理,无情的事例,是多么值得深思 熟虑的啊!这里我也要附带说明,艺术 的成就,绝不是单靠照猫画虎地描摹,我也不是在这里提倡描摹,我只是要说 明齐老先生在青年时得到参考书的困 难,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细地复制 下来,以备随时翻阅借鉴,在艰难的条 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他那种看去横 涂竖抹的笔画,又是怎样走过精雕细琢 的道路的。我也不是说这种精神只有齐 先生在清代末年才有,即如在浩劫中, 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同学偷偷地借到几本 参考书,没日没夜地抄成小册后,还订 成硬皮包脊的精装小册,这岂能不说是 那些罪人们减绝民族文化罪恶企图意外 的相反后果呢!

雁过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