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国家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采取了疫苗接种的措施。很多人都自主选择接种了疫苗,然而事后却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对此,不少人表示国家当时并没有强制要求接种,为何现在却要承担这些后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各国都在积极研发疫苗。我国也不例外,在短时间内就研发出了多款新冠疫苗,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和医疗机构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采取了多种方式鼓励民众接种。有些地方发放物质奖励,有些地方在出行证明等方面给予优惠。很多群众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也就自愿选择了接种疫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先生一家就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在第一时间接种了疫苗,可接种后不久,两个孩子都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发烧、肌肉酸痛等。医生解释说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作为父母,李先生夫妇还是感到非常担心。

更让李先生夫妇疑惑的是,他们认识的一对老夫妻,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接种疫苗,直到现在也没有感染新冠。李先生不禁要问,到底打不打疫苗有什么区别?疫苗的必要性到底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李先生的想法在当时很多群众中都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疫苗不是100%安全有效,而且还可能产生不良反应,那么接种与否应该由个人自主决定,而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强制或者误导。尤其对于新冠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如果疫苗接种率达不到一定水平,就难以建立群体免疫屏障,从而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在当时疫情紧急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为了尽快控制疫情,在政策执行的细节方面难免有欠缺考虑之处。这种情况下,群众的不理解和质疑也就在所难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来说,无论是政府的初衷,还是群众的担忧,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是在利益权衡和沟通方式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在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增强自身免疫力,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政府部门则要在政策制定和宣传中,充分考虑民众的感受,加强沟通对话,消除公众的疑虑。只有政府和民众齐心协力,建立互信,我们才能携手走出疫情的阴霾,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