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世界如此之大,常人不可能一一涉足。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不用远涉万里,在家门口就可以亲眼看到原汁原味的展品,都是件幸福的事情。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展览交流的国际平台,是文明互鉴的对话场馆。长久以来,跨越国界的馆际合作办展,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能力,也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生动讲述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在紫禁城“遇见”凡尔赛

正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荟萃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镜鉴中法宫廷交流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1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开幕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图为嘉宾参观拍摄展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该展的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向记者介绍,展览的源起可追溯至2014年,当时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凡尔赛宫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在凡尔赛——18世纪的艺术与外交”的展览,展现法国贵族和官僚阶层对中国艺术品的痴迷,中国艺术对法国艺术创作的影响。这个展览在法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凡尔赛宫希望把这个展览推到中国来。后因种种原因,该展数次延迟。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是办展的好时机。正如此次展览的名字,紫禁城和凡尔赛宫本身就是各自文化的标签,也是这次的策展思路。

展览共同策展人、法国凡尔赛宫文物部负责人玛丽-洛尔·德罗什布吕讷(Marie laure de Rochebrune)则表示,与10年前的凡尔赛宫展览相比,在“凡尔赛宫与紫禁城: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中,人们可以将故宫与凡尔赛宫的相关文物对照观赏,从而让观赏者首次了解到这一历史阶段法中交往故事的另一面,即来自中国的视角,揭示法国与中国在这一阶段是彼此吸引的。

在匈牙利古都“穿越”秦汉文明

在北京可以欣赏到凡尔赛宫的馆藏,在西方也可以一睹秦汉的风采。如果现在来到距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60余公里的古都塞克什白堡,会发现两位中国“文化大使”正等着你:一位自秦代而来,是兵马俑;一位自汉代而来,是金缕玉衣。

作为中世纪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塞克什白堡是匈牙利多位国王的登基及下葬之地。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城市,两位中国“文化大使”将带你“穿越”秦汉文明:今年1月,“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塞克什白堡圣伊什特万国王博物馆开展;今年4月,中国秦兵马俑复制品展在塞克什白堡郊外著名的古罗马遗址公园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时间5月7日,在匈牙利古都塞克什白堡,正在举行“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图为观众观看徐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西汉金缕玉衣。(图片来自中新社)

据统计,2023年,“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首先在匈牙利东南部城市塞格德开展,吸引逾5万名观众参观(塞格德常住人口约16万人)。今年1月,展览移师塞克什白堡,开启第二轮巡展。

翻阅观众留言册,一位观众留言写道“我今年70岁,很高兴展览让我学到新知识,了解中国历史”。还有一条留言非常简短,也无需翻译,上面用汉字写道“我爱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在留言册上写的“我爱中国”等留言。(图片来自中新社)

文物交流: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文明是抽象的,而代表文明的一件件文物、典籍以及历史人物是鲜活而生动的,“文物交流正是走出国门、展开画卷,让世界看到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国。文物交流可以超越现实的意识形态分歧和冲突,彰显人类共同价值的凝聚力。”文物外展专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阳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中国失落的古文明:神秘的三星堆”展览在美国展出。(图片来自中新社)

谈及文物交流,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展览总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中方策展人潘晴认为,互信是最重要的基础,民心相通是目标。疫情期间,意大利文物得以在中国成功展出,正是基于中意双方长期友谊和互信,其间中方接受意方委托修复了在运送过程中破损的一件雪花石酒器,更成为中外文物交流的美谈。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则认为,文物交流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世界文明是多种多样的,正是因为互相融合而精彩。(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网等

编辑:崔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