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一件青铜器“雕阴鼎”首次展出。这件战国时期的食器,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更因铭刻有“雕阴”二字引出那场决定秦魏两国命运的“雕阴之战”,以及那座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雕阴城”

雕阴之战

雕阴鼎,这件在1990年前后征集于陕西黄陵县的珍贵文物,通高17厘米、口径15.1厘米,其上有盖,盖上装饰有三半环钮。这件器物的敛口、长方形附耳、微外撇的鼓腹和蹄形足,无不展现出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典型风格。而耳侧的“雕阴”二字,更是为观众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回到那个战国纷争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展厅

据洛川民俗博物馆原馆长段双印研究员多年研究发现,该鼎与历史上著名的“雕阴之战”发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悉,雕阴之战从公元前333年开始,到前328年,历时6年,前后大战多次,秦国才夺取雕阴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阴鼎

段双印表示,魏秦两国隔黄河相望,山水相连,又都先后进行过变法改革,是战国七雄中的两个强国。魏国先是与秦争夺少梁(今韩城一带)一线澄城、合阳、大荔等地。魏文侯即位以后,秦魏反复争夺黄河西岸北部地区,战事频繁。魏惠王时期,始筑西界长城拒秦,并筑雕阴城,以此为魏之上郡(今陕北一带)重镇。雕阴之战不仅重塑了当时的政治版图,也使得雕阴城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随着考古学的深入,这座古城的面纱逐渐被揭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阴鼎

雕阴之战,是决定秦魏两国命运的大战,秦国在此战中大获全胜,魏国失去了上郡等地,“先纳河西之地予秦,后献上郡十五城”。秦国则因此掌握了黄河天险。该战彻底改变了秦魏两国的攻守格局,为后来东扩北进,把今陕北全境收入秦国版图,对陕北的行政建置、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影响,是甘泉乃至陕北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阴”铭文位置

段双印认为,雕阴故城可能在甘泉县的道镇与富县的皇甫店之交一带。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展出的这件雕阴铜鼎,其出土地点可能曾是魏国在河西地区的军事要塞或重要城镇。雕阴铜鼎上的铭文“雕阴”二字可证,直至汉代雕阴辖有今延安南部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四县的大概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阴城位置

雕阴遗存

雕阴城的历史悠久,以往仅在文献中有所记载,一说在今延安富县茶坊镇李家川,一说在今延安甘泉境内史家湾,一说在甘泉县道镇村附近。唐《括地志》载“雕阴故县,在鄜州洛交县北三十里,雕阴故城是也”。清《延安府志》载“雕阴故城,在甘泉县南三十五里”。那么到底哪里才是雕阴所在?得益于考古学的有力证明,逐渐让这座古城清晰了起来。

早年,在延安富县伏龙塬的王家崾崄出土了刻有“雕阴”字样的陶器,该陶盆证实了雕阴县在汉代的文化影响力和地域范围。而在富县牛武镇也出土了带有相同字样的陶器残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县出土雕阴铭文陶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泉出土雕阴陶盆

1981年,在延安富县皇甫店村出土了一方“唐和运墓志”,该墓志记载了和运夫妇“合葬于雕阴之左原”的表述,表明皇甫店村附近可能与古代雕阴县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开元二十年 “和运墓志”

到了2008年,在延安甘泉道镇寺沟河村洛河东岸,有处川道突出台地引起了文物调查队的注意,观察发现该台地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400米,这里地势宽敞平坦,倚山傍河,易守难攻,是一处难得的建城佳地。经踏查后果然在上面发现了散落着秦汉时期的绳纹瓦片、卷云纹瓦当等遗物。经专家组认定后,这是一处跨越新石器时代、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址,该遗址就是后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寺疙瘩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泉出土汉代陶盆口沿戳印“雕阴”铭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岳连建回忆,当时在该台地上除了看到较多秦汉明显特征的陶片外,在靠近道镇村的断面上还暴露出一段直径30厘米的灰陶排水管。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是一片城池建筑遗址。岳连建认为:“该台地上可能有大型建筑基址存在,应是雕阴城遗址在寺沟河的另一考古学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寺疙瘩遗址断面暴露的灰陶排水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寺疙瘩遗址地表陶器残片

甘泉县博物馆展板显示:“雕阴故城应以甘泉道镇城址为中心,与附近的史家湾古城互为猗角,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雕阴何在

除了出土的雕阴铜鼎、雕阴铭汉代陶盆、唐和运墓志这些文物证据,魏长城的分布区域也为雕阴城的所在提供了证明。

在岁月的长河中,陕西境内的长城遗存主要有关中东部的战国魏长城和陕北的战国秦长城以及明长城。其中魏长城遗址韩城段、大荔段和华阴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君和黄陵段的魏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长城作为战国时期魏国为防御秦国侵袭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其遗址在陕西境内渭南市的华阴、大荔、澄城、合阳、韩城和铜川市的宜君及延安市的黄陵、富县等地被发现。现存墙体长度共约145千米,无不展现着千年以前,魏国和秦国之间紧张的军事战略关系。

10余年来段双印关注“雕阴之战”和于此相关的魏国长城遗址,他认为魏长城的修建是魏国在军事上对秦国的一种回应。雕阴之战以后,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魏国一败涂地,公元前328年,又将上郡15县全剖割划秦国。从此,陕北全境除河套南之新秦中之地外,几乎全部划入秦国版图,并为以后秦长城、秦直道的修建,创造了前提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长城富县段

考古发现,魏长城的修筑和布局也体现了魏国根据各个时期军事防御的需要,在不同区域、分地段、分时间、多次修筑的军事智慧。除了墙体本身,魏国在一些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如在长城附近建有军事性质的城堡,甘泉富县交界处的“雕阴城”和华阴的“阴晋城”、大荔的“洛阴城”、韩城的“少梁城”都属于此类遗存,目前有多处多段魏长城遗留的夯土墙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长城残段夯土层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展区,有与雍城、栎阳、咸阳、长安有关的考古成果陈列,其中就有栎阳城展区。栎阳城作为秦国的要塞见证了秦人从弱转强的辉煌历程,发生在栎阳城中的“商鞅变法”,就发生在雕阴之战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与魏国在雕阴战斗多年,使得河西之地尽归秦有。雕阴城与栎阳城,一为战场,一为政治舞台,共同谱写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壮丽篇章。

雕阴铭铜鼎、雕阴铭陶盆、唐代和运墓志、魏长城遗址以及道镇寺疙瘩台地整体建筑构件的考古发现,这些文物和遗址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它们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更让我们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记者:卜丁

被访人:段双印

来源:文物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