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车停自家院子要交资源占用费”的话题登上热榜,原因在于上海部分农村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实行“封闭式”停车收费管理。

但这样的“形式创新”却让村民叫苦不迭,网友更是锐评:和强盗有什么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所谓“资源占用费”

据郑州晚报等近日报道,上海部分农村引入物业管理,对停车问题进行“封闭式”收费管理,也即“道闸”系统。

一闸之隔,便是收费与不收费的界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闸,哪怕你是准备把车停在自家院子里,都得交钱;想要不交钱,就只能把车停在闸外面,所以村外的小树林里、桥洞底下,都挤满了村民的车。

在浦东新区合庆镇益民村村口就设置了收费道闸,闸机旁树了两块牌子,一块是“智能停车收费系统”的介绍,一块是村民公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约上注明了智能停车的收费标准:

“非益民村经济合作社社员的小型车辆月缴费150元/辆,大型车辆月缴费800元/辆,均需备案登记。”
“临停小型车辆首小时免费,停放5小时内收费5元,超出则按每小时5元计算,24小时50元封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管理方式遭到了村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一方面,农村的房子大多自带院子,车停在自家院子里,根本算不上占用道路资源。

另一方面,据有相同情况的合庆镇向东村村民王先生所说:“如果要规范停车,应该是对村内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划设停车位,可目前什么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在整件事中,大体上呈现出“只收费少管理”的局面。

在这一措施下,不仅村子的原住民连连抱怨,而且对于来这里租房的外地人来说更难以接受,很多干脆就直接搬离了。

这样下来,当地的经济还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被曝光后,网友们也纷纷提出质疑。

有人对“农村”和“物业”两个词能联系到一起表示难以置信;

有人讽刺道:“回家睡觉,是不是还要收住宿费?”“下一步去自家厕所每人每月120。”“以后走路会不会要过路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气愤称:“这和强盗有什么区别?”

那么从理性角度,这件事情究竟该如何看待?

二、基层治理不能止于形式创新

5月13日,“北青网”针对农村停车收费问题进行报道,报道中援引多位专家的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道闸”系统并不能说毫无长处,的确有村民表示,随着村里的车辆越来越多,乱停乱放堵塞道路的情况是存在的。

所以有村民认为,“道闸”系统落地后,外地车辆会减少进入,能够改善乱停乱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应当为当地人提供实质性的益处,停车乱象“外溢”的情况应当被重视并解决。

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锦华称,针对村民对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的不满,可以考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增加绿化和休闲空间等方法。

“如果管理措施未能做到这些,仅是增加了村民和租户的经济负担,那它就很难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教授饶静说,针对收取停车费问题,应当将相关利益方组织在一起进行有效协商,形成村民可接受的符合市场水平的停车费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5日,“封面新闻”发表相关评论,称:“基层治理不能止于‘形式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指出,村民强烈不满的背后原因应当被发现并重视。

首先,收费的依据是否被广泛认可?收上来的一大笔钱的去向是否明晰,是不是用到了村集体身上?村民有权知晓。

其次,如果是效仿城市的物业管理制度,那么收了停车费,就应该有规划好的停车位交予村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美丽乡村”的推进,大多农村不再是封闭的、落后的样貌,基层管理也的确应当与时俱进,提高管理的规范性、有序性。

但管理的最终目的应当是让村民过得更舒心,因而在过程中村民的声音应当被充分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平衡多方利益向来是一个难题,需要不断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