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鸿泽

1951年出生,天津市人,高级美术师,自幼习画,投师名门,北京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天津美院客座教授。

2004年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提名奖。

2007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千骏图》2007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2014年由著名书法家沈鹏、欧阳中石题写的《王鸿泽画集》《王鸿泽书画集》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多次出版了王鸿泽美术期刊、艺术品期刊等数本画册。

2014年《双骏雄风》被新西兰时任总理约翰·基收藏,并悬挂于新西兰总理府内。

2015年《百骏雄风》被天安门城楼管理处收藏,2016年绘制的《八骏雄风》《八骏神龙》《太平盛世》《寿鸟双清》《鸟语花香》等作品,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并悬挂在15号楼、12号楼、4号楼、14号楼宴会厅等。

2017年6月10日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成功举办了《太平盛世》王鸿泽画展。

2017年8月3日,国画 《八骏神龙》作品入选参展 “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 全球水墨大奖500强,并出版了《全球水墨大奖500强》画册。

2019年建国70周年国庆节,由著名期刊《红旗文摘》出版了《太平盛世》《松的长寿》《山高水长》三幅美术作品。

《鸿运天香》189cm×69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鸿运天香》189cm×69cm

马在4000多年前就被人类所驯化,并成为人类的朋友。马,通人性,温顺、耐劳、忠实。它在人类进化史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与马的故事自古不断:伯乐相马、九方皋爱马、唐王李世民与昭陵六骏等,不胜枚举。有关马的成语更是俯拾皆是:天马行空、马到功成、老马识途、走马观花、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千军万马、塞翁失马,等等。

马之于绘画

《韩非子》云:“客有为齐王画者,曰犬马最难”,《宣和画谱》曰:“畜兽门叙云,马与牛者,畜兽也,而乾坤之大,取之以为象……”马之于绘画,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物像,而是画家气质个性的表达,民族精神的寄托。所以自古以来,以马为题材的作品颇多,飞腾的骏马,能带给人朝气和振奋。马的俊美、雄健的姿态更是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它颂扬。中国绘画以马为题材的传统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
。很多人喜爱马,也爱结交画马的人。在当今中国画坛,画马的画家屡见不鲜,如徐悲鸿、刘勃舒、杨力舟等。他们笔下的马各具特色,自成一家。他们的作品早已被广大书画爱好者所熟知,一直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爱他们笔下的马并与他们很多人相识、相知。

当代画坛的画马名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欣赏了王鸿泽先生所画的《千骏图》。八米多的长卷上以工笔重彩画出了千姿百态数不清的骏马。在硕大的画面上有黑马、白马、花马、老马、马驹儿;它们有的昂首飞奔、有的安详娴静、有的成群结队、有的行单影孤。每匹马都神形兼备,确有清廷画马大师郎世宁的《百骏图》的遗风。其巨大的画幅已超过了郎世宁《百骏图》,使人惊叹,也让人钦佩!佩服画家的功力,佩服画家的耐心和毅力。

恩师启迪,承继先辈成就

王鸿泽九岁受蒙于少年宫绘画班。天分加勤奋,为他的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代正逢“文革”,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广阔天地展现作为。他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的绘画才能在那里派上了用场。别人参加运动搞大批判,而他则利用这宝贵的时间画毛主席像、画工农兵、画革命宣传画,几年下来练就一身“本领”。返城回天津后,王鸿泽即拜师津门宫廷画大师溥松窗和溥佐两位先生,并得其真传
学习工笔、小写意的绘画技法,也向他们学会了做人。他曾有幸能近距离观看溥佐先生画《八骏图》
,从起笔勾线到设色补景。老师边画边讲,学生边听边记。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到老师绘画的真谛。

《松鹤延年》172cm×92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鹤延年》172cm×92cm

创作出自己的绘画风格

这期间王鸿泽被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破格录用做舞台美术工作,之后又调到天津电影制片厂任美术设计师。曾为多部电影做过美工,其中《两个人的芭蕾》获得“金鸡奖”最佳美术提名奖,从而使他荣获当年的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接踵而来,使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但使王鸿泽难以忘怀的还是画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笔耕不辍,首先当然是画马。他笔下的马除了得到溥佐先生的真传之外,他还临摹了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中西特色绘画作品,潜心研究宋代李公麟画马的灵动线条、近代徐悲鸿大写意画马的风格。

马不停蹄,追梦不止

为了画马他多次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承德坝上军马场去观察马,为马写生。学习古人、学习前人,同时又总结自己求索多年的心得,将精华融入自己的绘画之中,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笔下的马多肥壮雄骏,自有一种昂扬向上的英风。

王鸿泽画马之外,鹤、鹰、虎等禽鸟走兽题材,在王鸿泽的作品中皆有所表现,它们造型生动、构思别致、色墨精润,充分显示出他的造型能力、笔墨技巧和今后继续发展的深厚潜质。

《百鹤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鹤图》局部
《百骏神龙》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骏神龙》局部

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

古代社会视马为安邦定国之本,为历代帝王和英雄所爱。

在古代绘画史上,文人介入绘画,深刻地改变中国绘画的面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长期以来,“形神”之辩、“南北宗”之辩、“士人画”之辩与“画中画”之辩一直困扰着中国画的健康发展。在文人掌握批评话语权的情况下,以气韵为上,以书法用笔为上,以不求形似、书写胸中意气的文人墨戏为上,而法度严谨、描绘精致、注重技法的专业画家反被斥为不入画品,实在是中国绘画的悲哀。即以画马而论,苏东坡就有段不无偏颇的话:“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柄刍袜,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仅营营于细节的忠实,自然有损于意气精神,谨毛而失貌。但问题是细部和整体、分歧和统一,原非水火不容,舍去所有细节而求其神气,无异空中楼阁。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若真的不辨牝牡骊黄而直求千里神骏,有是理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年第09期

文/图:本刊记者 石钢 周描坤

责 编:卡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