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初夏,草木葳蕤,英华缤纷。在南湖宾馆的吉鹿厅里,群贤纷至,文思飞扬。17日,作为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植根生活,书写时代”名家文学论坛,在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拉开帷幕。

享誉海内外的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陈彦、李洱、东西、祝勇在台上以广博的学识、精妙的见解、深刻的思想,深情共话“植根生活,书写时代”,热忱分享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为时代表达的深切责任感。一场精神盛宴,穿过缕缕书香,在每一个渴慕知识的爱书人心中,留下永恒的文学之光。

2022年春节期间的热播剧《人世间》感动了无数人。作家梁晓声也凭借《人世间》一书斩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他结合《人世间》《我和我的命》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经历,就文学的内核与责任进行了交流。梁晓声认为,文学创作要立足生活,讴歌时代。老百姓的命运是和时代同步的,写好百姓生活,也就写好了时代。在什么时代,文学的关怀都是不该缺位的。在梁晓声看来,创作中要关注最普通人群的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责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彦凭借《主角》成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他善于书写普通人群的生活,他的很多作品,如《装台》《主角》都是以各式各样的普通人为主人公。近期,他的以书写基层公务员奋进与坚守的全新长篇《星空与半棵树》斩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他在交流发言中提出,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一百个作家会有一百种写法,但都有一个源泉,那就是生活。植根生活、观察现实是一个创作者的基本功课,创作者需要顺其自然地观察生活并刻意地去思考,否则就只能得到生活的表皮,不能体悟到生活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代著名作家李洱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因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而广为人知,并凭借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现场交流中,李洱认为,小说家要与时代同行,文学创作一定要和时代保持紧张的对话关系,小说的写作需要与现实保持着某种紧张关系。这种对话关系越是紧张,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就越是亲密。谈到当前文学受到的冲击,李洱相信文学读者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因为人们都是需要与人交流的,而文学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这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借长篇小说《回响》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著名作家东西,在交流中提出,文学创作要写故事、写感情,但一定要放在时代、社会的背景下去写,这样文学作品才能厚重。小说是虚构性文学,越是虚构的东西,越要用真材实料去填充它。而这个真材实料取决于作者自身的生活感悟力,取决于作者下多大功夫去体会现实的生活。只有当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小说才会有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才会鲜活动人,才会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家要时刻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力。

曾写过“祝勇故宫系列”并有着广泛读者群的作家祝勇,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他有着作家、学者、导演等多重身份。在谈到文学的意义时,祝勇认为,文学可以说是艺术的母体,许多艺术门类,都需要文学的滋养。祝勇认为,写当代题材的文学作品更要贴近现实生活,以文学的眼光发现它们的价值。书写当代生活,还需要有历史的维度,对作家们书写的当下的价值评估,要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去考量。

据了解,本次名家文学论坛由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文艺出版社主办。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常勃出席论坛。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联、吉林省作家协会、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嘉宾和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的部分师生,时代文艺出版社全体编辑以及部分热心读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名家文学论坛上,文学爱好者们有了近距离一睹大师风采的宝贵机会,高校学生们争相提问,与作家热烈交流互动。与会者纷纷表示,能现场聆听文学大家高屋建瓴的观点,近距离互动,着实受益匪浅。来自高校的同学们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更加坚定了走文学创作道路的信心,一定要勤学苦读,奋力书写时代华章。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钟思 孙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