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一些的朋友在上小学时,应该都学习过一篇题为《朱德的扁担》的课文,是这么写的: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盛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篇文章的背景究竟是怎么样的?又是由谁写的呢?

1928年4月,朱德和毛泽东会师以后,虽然力量大大增强了,但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缺粮,毛泽东的队伍有2000人,朱德的队伍有2000多人,另外跟朱德上山的湘南农民多达8000人,井冈山的特产毕竟有限,这么多人的吃饭成了大问题。

这年7月中旬,朱德带着28、29两个团下山去湘南活动。但部队下山后,却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击,部队损失惨重,28团团长王尔琢也牺牲了,朱德不得不带着部队再次回到了井冈山。

此后红军困守井冈山,生活越来越困难,部队要吃粮,只能到山下去挑,于是红军上下都掀起了一个“挑粮”的运动,这就是朱德用扁担挑粮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56年,为了在第二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总结军队历程,并编一部书。总政很快在全军发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征文活动”,并在中央、省、市一级报刊上广泛发出征文启事,同时从总政文化部和宣传部共调来10人,成立了一个编辑部。

征文启事发出以后,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来稿,编辑部共收到了3万余篇稿件,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阅改征文稿件,毛泽东为征文丛书题写了“星火燎原”的书名 , 并由朱德作序。

开国上将朱良才也积极投稿,他在1928年1月参加郴州湘南起义,后随朱德到井冈山,此后他和开国大将谭政一起,当上了红4军军部的第一任秘书,在朱德和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下,他逐步地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良才

朱良才一共写了4篇文章,分别是:《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这4篇文章都是关于井冈山时期的故事。

为什么只写井冈山呢?因为朱良才认为:井冈山既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正是井冈山革命道路的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才使中国革命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成功之路。

这4篇文章中,朱良才在《朱德的扁担》上花的精力最多,但他真正动笔写时,发现难题还真是不少。他为了追求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曾找到开国中将肖新槐(当年红四军军部警卫连警卫排排长)等几个老同志相互印证,但大家一对,却发现很多细节都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新槐

其中这也是正常的,毕竟事情已经过去将近30年了,他们这些当事人不可能把所有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再说朱德并不是只挑了一次粮,每次挑粮的情况当然不尽相同,所以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朱良才经过征求多个当事人的意见,并仔细进行推敲和考证,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终于写出了这篇《朱德的扁担》。稿件送到编辑部后,又经历了一番推敲才定稿。编辑部还专门把文章送给朱德本人审阅,朱德审阅通过以后,这篇文章才正式发表在1958年9月出版的《星火燎原》上。

1961年,教育部正式将《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两篇文章列入全国中学、小学的语文课本之中。当教育部派人来征求朱良才的意见时,他很痛快地就同意了,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不要稿费;二是不要署作者的名。

此后的几十年里,《朱德的扁担》一文多次入选中学和小学的语文教材,曾有人进行估计,起码有3.5亿人曾学过这篇文章,它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的扁担

朱良才的子女在上小学时也学过这篇文章,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作者,他们傻乎乎地去向朱良才炫耀说:“爸爸,你知道吗?朱德还挑过扁担呢!”

朱良才也顺着孩子们,故作惊讶地问:“是吗?朱老总还挑过扁担呀!”

孩子们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篇文章是朱良才写的,朱良才又专门把他们叫到身边,严肃地说:“我为什么不署名?因为我写《朱德的扁担》,是为了宣传朱德,宣传我们的革命领袖,不是为了宣传自己。我为什么不要稿费?是为了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钱,所以你们以后也不许要什么稿费。”

但在60年代的“运动”中,林彪的一个手下找到了朱良才,并对他说:“老朱呀,你那篇《朱德的扁担》,写得太好了!你看看,是不是再写一篇《林彪的扁担》呀!”

朱良才直接拒绝说:“当年挑粮时,我们军部驻在山上的茨坪,林彪的28团驻在山下的茅坪,中间隔着好几座大山,我没见过林彪挑粮,这怎么写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良才

但林彪一伙人并没有就此罢休,1967年2月,当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结束寒假重返课堂时,老师们翻开课本时惊奇地发现:新版课本中原来题为《朱德的扁担》的课文已经改成了《林彪的扁担》,而内容上除了把“朱德”换成“林彪”,其他全无变化。而陈列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里的朱德挑粮扁担也消失了。

直到几年以后,林彪事发,《朱德的扁担》才重新回到小学课本里,那条备受冷落的朱德扁担,也再次回到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扁担上的“朱德记”三个字

上世纪80年代,朱良才去世后,有一个叫范树德的人开始出来说朱良才的《朱德的扁担》写得不对,朱德的扁担是他给买的,字也是他写的,而且不是写的“朱德的扁担”5个字,是“朱德扁担不准乱拿”8个字。

后来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发现范树德确实曾是个红军干部,他曾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军长征以后,他留在江西苏区,1935年4月被敌人俘虏,然后当了叛徒,还当上了国民党军队的少将副处长。1948年他在中原战败后,逃到了桂林。1954年,范树德被桂林公安局逮捕,并长期进行关押改造,直到1975年才获得特赦,并在1980年当上了桂林市政协委员。

如此看来,显然是范树德在说谎了,毕竟朱良才在写《朱德的扁担》时,征求了很多老同志的意见,而且一不要名、二不要钱,完全没有捏造事实的必要。而范树德作为一名红军的叛徒,此时跳出来,明显是哗众取宠。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就曾生气地说:“朱德、朱良才和许多老同志都健在时,没有人来质疑《朱德的扁担》,而主要的当事人不在了,却有人出来发议论、抢风头了,要的不就是个死无对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新春

2010年9月,《朱德的扁担》再次被删除在了课本之外,这一次相关部门给出的理由是:文学性和语言性不足,文章没有体现现代汉语的美感和特质,不是文学作品的经典。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朱德的扁担》作为一篇经典之作,曾经感动过无数人,它将和朱德总司令一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