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从下面两张老照片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是1953年李哈乔夫汽车工厂,一名中国实习工正在与苏联师傅交流。

下图是1969年中苏边境的珍宝岛,两国边防人员正在对峙。

跨度16年的两张图片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尽管“CCCP”这个名字已经消失30年,但在这个庞大邻国存在的历史长河里,不可避免对我们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管这种影响是正面还是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到现在,这个消失许久的庞大邻国依然在我们国家留有这样那样的印记。

下面就一起去看看中苏之间成为历史的十大画面。

两次苏联空军志愿援华:多名飞行员牺牲在异国他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战士在汉口抬头观看武汉空战战况。

抗战前期,苏联提供大量军事援助给当时的中国军队,其中就包括派遣志愿航空队来华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12年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苏联再次出动空军秘密入朝,支援中朝军队对美作战。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有多名苏联空军飞行员牺牲。

在汉口和重庆,都建有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对华援建总指挥:跨越26年的访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人叫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是50年代苏联援华专家团总负责人。

他见证了中苏两国从蜜月到敌对再到恢复正常的全过程。

1950-1960年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56个援建项目,被称为“156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尔希波夫在中国工作期间,与中方人员结下了深厚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中苏交恶,阿尔希波夫含泪离华。

没想到这一离开就是整整26年。

1984年,阿尔希波夫以苏联副总理身份访华,

为恢复两国关系努力,与中方领导(50年代在东北援建的中方搭档)见面时,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阿尔希波夫在莫斯科去世,中国政府称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少先队与红领巾:最早来源于苏联斯巴达克先锋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少先队和红领巾,最早来源于苏联。

1924年,苏联建立了最早的全苏少年先锋队,以红领巾作为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年之后,新中国参照苏联,建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

同样引入了红领巾作为少先队员标志,从此少先队在中国家喻户晓。

中国军人在莫斯科街头高唱《喀秋莎》:视频在当地网上走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参加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阅兵的中国三军仪仗队,在莫斯科大街上唱起了《喀秋莎》这首苏联色彩浓厚的歌曲。

这个场景吸引了许多俄罗斯人围观拍照,视频还在俄罗斯社交平台走红。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喀秋莎》已经很陌生了,但对于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喀秋莎》是最熟悉的苏联歌曲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除了《喀秋莎》,还有一大批苏联音乐作品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包括2009年大热的谍战片《潜伏》,主题曲就用到了苏联二战著名歌曲《神圣的战争》的旋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领导人见面交代不拥抱:回不到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末,两国领导人见面,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

一个细节让人感慨:会面前,中方领导人专门对负责接待的外交部礼宾部门叮嘱:“只握手,不拥抱。”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两个国家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珍宝岛照片:见证了两国最紧张的一段外交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张老照片上,“珍宝岛”三个字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但是回到50多年前,珍宝岛在中国老百姓中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岛屿。

因为位于两国边境的珍宝岛,见证了中苏关系最紧张的历史岁月:达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1969年,中苏军队在珍宝岛频频发生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文学一度占据中小学课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果有人今天读到这个标题,也许会以为是一篇炼钢方面的技术论文。

但是作为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中小学课本里面最出名的一篇苏联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几乎是中国文学“以苏为师”的最明显标志。

哪怕到了中苏交恶的时期,甚至到了90年代,中国的中小学课本里面依然保留了大量前苏联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海燕》。

遍布东北的苏军烈士纪念碑:与欧洲被拆形成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哈尔滨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用以纪念1945年出兵东北击败日军的苏联红军烈士。

这样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还有十几个。

数量之多,维护之好,在苏联红军的境外烈士纪念碑中绝无仅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在中苏关系交恶时期,中国方面对境内的苏军烈士纪念碑也给予了很好的维护和修缮。

这与苏联红军在中东欧及其他国家的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被纷纷拆除形成了鲜明对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斯科红场阅兵:影响新中国阅兵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二战胜利日苏式阅兵,也是延续了苏联在莫斯科红场阅兵的历史传统。

而这种苏联风格的阅兵,不但为国人所熟悉,也深深影响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历次阅兵风格,甚至延续到现在。

中苏友好宣传海报:苏联是我们的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幅50年代的中苏友好关系宣传海报,上面印着几个字“苏联是我们的榜样”。

在整个50年代,苏联在中国就是这样以“老大哥”的形象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至于现在很多50后60后一提到前苏联,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词汇就是“老大哥”。

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老大哥”再也不存在了,我们与这个北方邻国的关系也以一种新的形态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