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兴斋”的古往今来

文/曹作敏

长兴斋”起源

清朝初年,王庆坨镇张家先祖以农耕为生。时值朝代更迭后的百姓困苦、无以聊生,为养家糊口,张家先祖本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从餐饮着手,寻求谋生的技能。根据王庆坨区域,水路陆路交通便捷、客流量大的特点,一点点摸索、积累经验,慢慢地尝试采集天下食材,调和人间适用,研究百姓味蕾,演绎绝技服众。在王庆坨开了一个没有名号的“小饭馆”,为来王庆坨地域进行商贸交易的小商小贩、流动人口及本地有一定声望的大户提供用餐服务。

历史上的王庆坨,地处多河交错冲积而成的三角淀。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重视农业和水利的发展,多次巡幸武清、驻跸王庆坨,指导河道治理。乾隆年间,为治理水患,乾隆皇帝亲率官员来王庆坨检查河道,巡视水情、查看河工。受地方官员推荐,晚间来到张家“小饭馆”用餐,品尝特色菜品,对张家的菜肴赞不绝口。当时张家先祖“德山公”不知道是皇帝一行,介绍了张家的主打菜:“四大扒”(扒猪头、扒肘子、扒鸡、扒鸭)、“八大碗”(扣肉、南煎丸子、红烧肉、四喜丸子、四喜肉、红烧狮子头、扒牛肉条、红焖羊肉),并介绍了因材入食、因时治食、因需供食等符合方圆数里百姓需求的操作流程。饭后,乾隆皇帝给张家菜肴以高度评价,亲自为“小饭馆”题名并赐匾“长兴斋”,随行的御厨又赠送给张家先祖一本“满汉全席”书册。自此,张家先祖开办的“小饭馆”有了“长兴斋”的名号。随后,“长兴斋”在王庆坨区域方圆数十里名声大振。由于旧时王庆坨西南有几条大的河流(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等)都汇聚于此,造成水患众多,因此,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朝廷官员,每次来王庆坨督办河道治理,都会光顾“长兴斋”。“长兴斋”也成为招待各级官员的用餐场所。

后人传承长兴斋

随着时间更迭,张家后人代代继承和经营“长兴斋”,作为一种生存技能,将“四大扒”“八大碗”这种传统美食流传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成为王庆坨镇乃至天津市标志性美食。20世纪初,张家后人张际凤继续经营家族饭店“长兴斋”;张曰录根据王庆坨本土实际,改进“四大扒”“八大碗”制作工艺,得到大众的认可和称赞;解放前夕,乾隆御赐“长兴斋”牌匾遗失。1956年,国家对企业进行公私合营,饭店的所有权归“供销社”所有,改名称为“供销社食堂”,张家后人张绪儒、张培吉、张培顺都在“供销社食堂”做主厨,一起经营“供销社食堂”,为居民、商户提供服务。七十年代初,张培吉调任王庆坨政府食堂做主厨;张培顺随街里“供销社食堂”迁移到南门外的“南门饭店”做主厨,九十年代初承包饭店,直至退休。“长兴斋”的名号暂时不再使用。“文革”中,御厨赠送的“满汉全席”书册和完整的“长兴斋”家谱、供奉的“族子”被销毁。80年代初,张家的弟兄们各自开启“长兴斋”传承的餐饮业生涯:张法明的“四明居”饭店、张法平的便民饭馆、张法强的兴强饭店、张法忠的私家餐馆,带动了那一时期王庆坨的餐饮业。主打的都是传统技艺又经过发展的“四大扒”“八大碗”。1980年,天津日报农村版记者专门采访了“长兴斋”后人张培顺、张法明,并给予传承这项传统技艺以高度评价。90年代初,张培顺承包了“南门食堂”(后津西饭店),精美的厨艺受到各级领导和百姓的好评。张法明是王庆坨镇最早开启“移动大棚”(即为方便百姓餐饮的流动餐厅)的人。他在传承“四大扒”“八大碗”工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菜品特色,汇聚南北菜系特点,精进技艺,改良创新,承办二八、三八、四八席,使菜品色、香、味俱全。“移动大棚”诚信服务一条龙,王庆坨镇及附近百姓的婚丧嫁娶、乔迁升学宴席都提前预订;厨师分组别,每组配备小工。“移动大棚”,菜量充足,经济实惠,比去饭店举办宴席的花费节省很多,深受百姓欢迎。家门口的流动宴席被区、镇政府认同,这种形式,既带动了地方经济,又把“大棚席”形成一种文化,一直活跃至今。90年代末,“长兴斋”后人张法明带领张家10个兄弟及老少徒弟共30余人,潜心研究“满汉全席”菜谱,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将“满汉全席”的菜品成功推出!21世纪初,“长兴斋”后人张法明在经营流动餐厅的同时,不断研究提高“移动大棚”的服务标准和厨艺,带领家族兄弟子侄及徒弟们,努力把家族企业做大做强。

2010年,张法忠为供给自家饭店、迎合市场需求,弥补平时大众应急的短板,成立了一个“四大扒、八大碗”加工店,专门加工“四大扒、八大碗”等传统名菜,并形成一定规模,根据顾客预订,批量加工生产,前店后厂,给各饭店、海货店配送供货。加工店以诚信第一,保证质量。至2023年,“四大扒、八大碗”产品远销其他省市,得到高度赞誉。

2016年,“长兴斋”后人张法忠、张法成开办了“大成饭庄”,在“四大扒”“八大碗”的基础上,融合南北菜系,迎合大众口味,添加了“一锅出”特色包桌主推及多口味菜品,并适应民生需求,承办各种酒席,为百姓提供了方便,客流量很高,极大地缓解了百姓大规模酒席、小范围聚会的需求。

注册“长兴斋”

2013年出版的《王庆坨史话》对“长兴斋”有了记载。2018年,张家传人注册了“天津长兴斋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公司),注册人张雷。2023年,又重新注册为“天津长兴斋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体包括张法忠、张法成的“大成饭庄”、张法忠的“四大扒、八大碗”加工、张法明的“移动大棚”,主推菜还是“四大扒”“八大碗”及不断推出的各特色新品。2023年7月,开启了“申遗”历程。

2020年,受疫情影响,饭店经营也进入瓶颈期,张法忠、张法成二人经过协商,聆听顾客反馈,更新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合理价格,联手做大做强“大成饭庄”。“长兴斋”后人在不断地提升经营手段和经营理念,2023年,“长兴斋”后人的“移动大棚”“大成饭庄”“四大扒、八大碗”加工,无论是色、香、味,还是服务理念,可以比肩市内大酒店,被各级领导关注,被百姓认可。“长兴斋”,生意火爆,顾客盈门,成为王庆坨及周边几百里餐饮业的翘楚。

“长兴斋”从乾隆赐匾到2023年,已传承300余年,“长兴斋”人代代努力,秉持传承,生意依然红火,口碑日盛,极具影响力。

(2023年7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曹作敏(女),笔名:那海啊!天津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读书、喜欢远方、喜欢于生活的点滴处,发现并启迪人生智慧!乐观向上,感染力极强。闲暇时也喜欢回忆、喜欢用文字抒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