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超大城市正在出台适应气候变化的举措——近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年)》。

“超大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其实还没有系统的视角去研究探索过。上海拥有优秀的智力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坚实的经济条件,可能面对的问题类型会非常多元,可以做很多适应气候变化的探索,从而给其他城市提供借鉴。”5月17日,在无锡蠡湖生态设计节上,资深环境专家李雁对界面新闻表示。她有多年国际环保NGO从业经验,目前正在探索气候变化领域的创新行动。

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体感”正在增强,激增的极端天气事件无法不引起公众的重视。

根据应急管理部数据,今年4月份,全国发生8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江河径流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成,116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洪涝和地质灾害共造成江西、广东等17省(区、市)159.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9.8亿元,灾害损失为近10年同期最重。

4月,全国共出现1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局地出现雷暴大风、冰雹等极端灾害过程。风雹灾害造成江西、广西、贵州等19省(区、市)180.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7亿元。

放眼全球,南美洲巴西最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正在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洪灾。新华社消息显示,截至5月14日,灾害已造成当地149人死亡,112人失踪,806人受伤,212万人受灾,53万人流离失所。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纳利斯近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南里奥格兰德州的灾难也与气候变化有关。“即使厄尔尼诺现象不存在,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也将伴随我们。气温每升高一度,就意味着我们的天气会变得更加极端。”

1997年12月11日,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提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明确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当下,全球气温正在逼近2℃的升温阈值。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 2021:自然科学基础》,首次以肯定语气警告: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至少200万年来的最高点;北极海冰面积是至少过去1000年来最低值;目前全球升温的速度是至少过去2000年以来最快的;海平面上升幅度是至少过去3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

该报告对未来几十年内超过1.5°C的全球升温水平的可能性进行了新的预估,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无法实现将升温限制在接近1.5°C甚至是2°C。

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23至2027年间每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将比1850至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值高1.1至1.8℃。

 图片来源:图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

“全球的减排力度都需要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大家要做好各种各样更高风险的准备。即使升温超过这条线,地球也依然存在人类、社会、经济,只不过无论个人、城市还是一个国家想要追求的美好未来所付出的努力,可能会指数级增加,这就是一个现实的挑战。”李雁说。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的作为更加积极主动。在减排方面,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适应举措上,2022年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李雁指出,减缓和适应相当于“两条腿走路”,适应的根本逻辑在于要清晰认知气候变化的风险有多大,变化趋势如何,哪些地方和人群会更脆弱,并根据这些判断去进行有效的投资和准备。“其实最终是为了保护人和重要的自然、社会、经济体系减少受损。”

与之前的政策相比,《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出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综合防灾减灾等任务举措;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维度,分别明确了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等重点领域适应任务。

同时,该战略提出多层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并考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的区域差异,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

就在今年2月,《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提出了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警系统、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提升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等十项重点任务。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城市。近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年)》并指出,上海是超大城市和河口海岸型城市,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推动适应气候变化与美丽上海、韧性安全城市、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等任务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提升气候适应能力;临港新片区、崇明生态岛、五个新城等试点示范区域要加大探索,积累有益经验。

李雁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和河口海岸型城市,有可能面临海平面上升相关的风险,如咸潮入侵、风暴潮等,对基础设施带来更多挑战和侵蚀。同时,上海也和其他地区共同面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挑战,超大城市的物流交通以及高度发达的商业服务体系也面临极大的挑战。此外,超大城市也要一并将公共卫生体系纳入其中,探索针对脆弱人群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