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如何理解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性、中国性、体系性”,是教师教育工作者需要厘清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报特别开辟“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专题,延请相关专家学者一同就此论道。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是对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的“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延续和深化。从“加强”到“健全”,尤其是增加了“中国特色”的前提定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价值取向、服务面向和实践导向。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健全,既有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共性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共性特征上,一是普遍将教师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前置性战略,通过实施专项计划予以优先支持。二是普遍致力于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着力将教师培养提升至大学层级,并建立起与之匹配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培训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三是普遍推动实施教师教育的专业认证制度,包括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专业认证制度、院校认证制度,构筑起教师教育质量的专业保障体系。在普遍共性基础上,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健全,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实际、体现一流水准的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那么,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特色之一:服务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面临的独特现实国情。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待,是为近3亿在校生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促进1891万专任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如此规模巨大的教育体系,决定了中国教师教育体系任务载荷的艰巨性和谋划推进的复杂性,其建设路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要充分观照到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充分、不平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师教育需求侧的多元性、差异性、复杂性,既要统筹处理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城市、乡村的区域差异,还要统筹处理好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形态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一刀切”的政策设计或简单化的贯彻执行。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命题:需要进一步发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明晰和尊重国家宏观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教师教育政策走向的基础上,针对省域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和政策设计,统筹处理好长远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以及各分领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在守正创新中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中求进,积小胜而成大胜。

特色之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属性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师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培养的是人民教师,服务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打造的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这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鲜明政治属性,也是办好教师教育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师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短板不足。由此,有效统筹规模和质量、改革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力量。同时,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前瞻性着眼于“强国之师”“大国良师”这个第一资源,通过稳步而系统的改革,以更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打造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支撑更高质量的教育强国建设,进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奠定基础、发挥作用。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使命和责任。

特色之三:系统集成的教师教育本土实践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基于中国国情实际,解决中国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供给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基于对教师队伍现实问题的高位、精准研判,密集而有针对性地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实施系列改革计划,基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系统集成的中国教师教育本土改革实践。比如,在培养端启动实施了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2018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2018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2021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022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2022年)、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2023年)。在培训端,在持续完善国培计划、特岗计划等相关政策、模式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2023年)。同时,制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等系列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印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及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配套实施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教师资格考试及免试认定等系列改革。尤其是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对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了全方位精准化的布局。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本土实践基于国情、尊重国情、服务国情,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大政策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色表征,也成为中国教师教育从自信自立走向未来的源头活水。

特色之四:标识引领的教师教育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系列具有标识性的教师教育概念,构成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教师教育话语体系。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从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到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以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标识性概念,树立起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群体标杆,将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价值提升到新境界,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工作特性、成长路径。特别是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主题与标识性概念,蕴含着鲜明的时代内涵与文化特质,体现着教育强国视域下对教师的高标准与高要求,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师文化赓续的新凝练与新境界。这些具有鲜明标识性的教师教育概念及其衍生而成的教师教育话语体系,基于中国国情实际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中国教师教育深厚的本土情怀与内在的创新活力,已深度融入或映射到中国教师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政策体系、实践体系之中,成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性目标,构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独特话语体系。

特色之五:尊师重教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师道精神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思想内核和精神源流,更是深植于教师专业发展深处的文化基因。比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等经典论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尊师重教之于国家治乱兴衰的重大意义;“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以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经典论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师高尚道德与高尚行为的期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豫、时、孙、摩”的兴教之法等经典论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智慧和教学良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精神,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滋长壮大、根繁叶茂的文化土壤,体现着中国教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看待学生的特有价值、思维和文化内涵,正在并将继续通过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深刻影响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思路、模式以及每一位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人民教师。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