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经蒋家授权,向公众开放蒋介石日记手稿后,人们终于有机会通过蒋介石日记的内容,了解到解放战争开始后,蒋介石对他的“党国”最终失败的一些反思。

作为旧中国最大的顽固派,蒋介石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将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怪罪于一切的客观因素上。比如他就曾在日记中痛骂了两个人,认为“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这二人是罪魁祸首”。

这两人是谁,为什么蒋介石会把国民党失利的责任推到他们头上呢?他们到底该不该为国民党的失败负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1948年底,共产党在军事上已成破竹之势,国民党内部开始分崩离析。

包括白崇禧、程潜、张轸等众多国民党高官,纷纷把矛头指向蒋介石,认为目前的局势是蒋介石领导无方造成的,蒋介石本人应该为此负责,因而先后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重启国共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崇禧

1948年底,蒋介石派张群、张治中、吴忠信去见李宗仁,打探桂系底牌。得知李宗仁也有要自己下野,由李出任代总统一职,以推动和平的想法后,蒋不得不表示“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缅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宗仁

但是蒋介石绝对不想放弃权利。在1949年的元旦公告中,蒋介石阐明了自己对内战及和平谈判的态度:“我们今天倡导和平,并非避战求和,乃是可战可和任由共党选择。各位仍须全力作战,能战才能和。

各级干部一定要精诚团结,服从总裁领导,坚定革命信念,庶不致自乱步骤而为共党所乘。”

与此同时,蒋介石抓紧时间,让亲信陈诚去往台湾,以为最后的退却和将来有可能的“复兴”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的下野,是因为军事上的失利,以及遭到桂系为首的反对势力的"逼宫",不得已为之。

所以在元旦文告发表之后,蒋介石还告诉李宗仁,自己“去职工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不能草率行事,以致将来有负于彼望。

并转劝健生稍安勿急也”,尽量拖延时日,为自己下野后的局势进行布局,包括对各绥靖公署领导人进行新的任命,紧急将各大银行的钱调往广州,不让国库里面的外汇及黄金落入李宗仁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蒋介石的“下野”,完全是被逼的,并非出自他的本心。

一直以来,蒋介石和李宗仁这对“结义兄弟”,一直是“生死冤家”。蒋介石一生经历了不少国民党内的派系纷争,而李宗仁领导的桂系,是与蒋介石角逐时间最长、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地方派系。蒋介石一直视李宗仁为眼中钉,一直想除之而后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蒋介石与李宗仁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春。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的李宗仁,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蒋介石。

对于蒋介石的第一印象,李宗仁是这么和白崇禧说的:“蒋先生劲气内敛。古人有句话,叫做'共患难易,同安乐难',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也不易!”

北伐期间,蒋介石对李宗仁十分拉拢,主动拨给了第七军步枪1000枝、重机枪4挺以及20万元的军费。同时,蒋介石升白崇禧为代总参谋,让李宗仁和白崇禧颇为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拉拢桂系,蒋介石还学起了江湖上的一套,要与李宗仁“换贴”,结为兄弟。

为表诚意,蒋介石手书了一份“兰谱”给李宗仁,上面除写有自己的生辰八字外,还写了四句誓词:谊属同志,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落款是蒋中正和当时的妻子陈洁如

1926年底,蒋介石的野心开始暴露。他公然违背国民党决议,执意要将国民政府迁到南昌。所以在后来,蒋介石被免去了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仅保留北伐军总司令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蒋介石羽翼未丰,迫切需要手握兵权的将领的支持,于是想到了李宗仁。

这段时期,是蒋介石和李宗仁平生唯一的“蜜月期”。李宗仁公开站出来支持蒋介石,与蒋介石上了同一条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系力量日渐坐大,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曾秘信何应钦为其制定剿灭桂系的计划。但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李宗仁的耳朵里,于是两人产生了严重的隔阂。

恰在此时,孙传芳率重兵向蒋介石的军队展开了反攻,蒋介石向李宗仁求援,李宗仁却不买账,拒不予以援手。蒋意识到这是桂系在逼宫,只好决定下野。

1927年12月,在会上,蒋介石复职,重新成为国民党的领袖后,一直想对桂系报"逼宫"的一箭之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传芳

李宗仁为了自保,于是和阎锡山、冯玉祥等联合发起反蒋运动,“中原大战”因此爆发。随着张学良率兵入关,倒向蒋介石一方,这场地方派系意图夺权挑战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战争,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

之后,李宗仁退守广西,与广东的陈济棠合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在其后的几年中,李宗仁在广西渐渐恢复了元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锡山

三、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和李宗仁捐弃前嫌,开始了又一次合作。在抗战中,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以及随枣、枣宜会战的胜利,战绩卓著,在全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让蒋介石十分忌惮。

1943年9月,蒋介石将李宗仁“升任”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剥夺了他的指挥权。后来,李宗仁又改任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从此失去了和蒋介石较量的本钱。

1948年3月29日,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警告,参加竞选,蒋、李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宗仁的这次竞选,为什么会引起蒋介石的如此愤恨呢?原来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的部队屡受打击,国统区人民又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蒋介石可以说军事上、政治上接连惨败,统治摇摇欲坠。

眼见大势已去,蒋介石又于1949年1月21日玩起了“下野”的把戏。这次“下野”,是蒋介石为摆脱内外交困的窘境而施展的伎俩,也是蒋、李争斗白热化的表现之一。

蒋介石"下野",是桂系期待已久的。当李宗仁走马上任时,蒋介石甚至考虑过从肉体上消灭李宗仁,只是因为局势恶化太快,而没来得及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任代总统后,李宗仁致电中共,愿以中共所提八条开始谈判,但终因蒋介石的反对,导致和谈破裂。蒋介石为了架空李宗仁,亲自下令将中央银行黄金和银元全部转运台湾,从经济上卡住李宗仁的脖子,不让李宗仁有施展手脚的可能。

在长江防务上,蒋介石主张放弃南京,重点守住上海,一是为了抢运上海的战略物资作今后反共的资本,二是希望英美为维护自身在上海的利益而出面干涉,三是不愿意桂系真的守住了南京,从而与中共"划江而治"。

1949年12月5日,李宗仁飞往美国;不久后,蒋介石在台湾岛内召开"国民大会",罢免了李宗仁的职务。1965年7月,李宗仁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在日记中,对李宗仁带头"逼宫",迫使其下野,夺取了职权恨之入骨,在日记中忿忿写道:“德邻专以民主自由名词,为其讨好、投降中共之准备,是亦其毁灭政府基础唯一之方针。此乃必然之事,而余愚拙,未先计及耳!”

李宗仁回归祖国后,有人问到他与蒋介石的关系时,不假思索地说:“他有许多缺点。我们都是失败者。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除了与蒋介石斗了一辈子的李宗仁,老蒋口中的第二个“罪魁祸首”,便是美国派来的“钦差大臣”马歇尔将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既面临着实现和平的历史机遇,又笼罩在内战的阴影之中。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特使,前往中国调处。

当时的中国,局势异常复杂。"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仍然大举进攻解放区,企图迅速控制华北和东北;而共产党则切断了华北的主要交通线,迅速开进东北,阻止了蒋介石进入东北的企图。在这种情况下,马歇尔前来调处国共冲突,无疑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歇尔将军

美国之所以派马歇尔赴华调停,是美国政府挺蒋、压共政策的延伸。美国认为,支持蒋介石政府,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设法制止中国的内战,保证让中国处于蒋介石的领导下。

作为一种妥协,马歇尔的身上也带着建立的其他使命。美国清楚地知道,不作出一部分妥协,中国的和平是无法实现的。而这种妥协的关键在于蒋介石,所以在必要时,马歇尔应该想尽办法,迫使蒋介石作一定的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歇尔飞抵中国后,国、共各出一名代表,与马歇尔组成了三人小组,负责调处停战问题。

在这个三人小组中,国共双方的立场非常尖锐。

马歇尔显然是有备而来,他提出了一份停战令草案和一项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具体计划,准备通过停战、政治民主化和统编军队三个步骤来完成他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中国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以在马歇尔来到之前,蒋介石踌躇满志,认为由自己主导战后中国局势自然是众望所归的。

得知美国派来的“钦差大臣”是马歇尔后,蒋介石的内心是不快的。因为这位马歇尔在二战期间的史迪威与蒋介石冲突中,是史迪威的坚定支持者,史迪威评价蒋介石政府“为盖世太保和特务所把持”,马歇尔也是赞同的。

所以对于马歇尔来华,蒋介石的内心并不是特别欢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杜鲁门十分器重马歇尔,他说过:“如果有什么人能解决中国形势的话,那就是马歇尔将军,马歇尔是仅有的几个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人中的一个”。

马歇尔抵华后,坦白地告诉蒋介石,美国将停止帮国民党将部队运送至华北,暂停给国民党新的大规模贷款,只有在政治解决取得成就的情况下,美国才能"保持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和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鲁门

共产党对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协会议和召开,是抱着很大诚意的。在马歇尔的调处中,也作了大量的让步,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平。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共中央准备和国民党实行全面合作,还明令各部队严格遵守停战协定。

当然,中共中央同时也没有忘记告诫全党,蒋介石还没有打破,他也不会真的变成民主派,“在武装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政治斗争与秘密的特务斗争必将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学会这些为我们所不很熟悉的斗争形式,否则我们就会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马歇尔调停的同时,国民党的企图便已经暴露出来。

蒋介石对此极端反感,甚至视马歇尔"为共党所不敢提者",指示手下只与马歇尔虚与委蛇,始终不肯做出真正的让步。

从1946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东北休战问题上,国民党坚持无理要求,使得调处长时间没有进展。马歇尔虽然多次致电蒋介石,但国民党仍于7月12日发动了全面进攻。

马歇尔十分紧张,于7月18日至9月13日八上庐山,就停止战争问题与同蒋介石作最后的争取,"坚定地重申"了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要求。

1947年1月8日,对于调处的两个关键问题:共产党交出军队及解放区和国民党进行改革,马歇尔不得不承认调处失败,卷起铺盖离开了中国。此后,美国抛弃了政治解决中国问题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

蒋介石对"彻底消灭"共产党似乎胸有成竹,在蒋看来,他是可以很容易打败共产党的。然而这一次,蒋介石彻底地错了。

蒋介石原本只把马歇尔当成美国派来帮他说话的“钦差大臣”,没想到这个“钦差大臣”却常对自己指手画脚,其“受共党包围与宣传,中毒已深”,非但没有助自己一臂之力,反而处处“唱反调”、“帮倒忙”,反而陷国民党于不利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最不能容忍的,是马歇尔威胁美国政府将会以美援为交换条件,要求国民党进行改革,与共产党妥协。所以蒋介石不止一次地马歇尔“干涉中国内政之举深感不满”。

蒋介石至死也没有意识到,他的失败,在于他想在中国搞统治,而并不是什么党内派系之争,或者是马歇尔没有帮他说话。

在失败后把责任推卸给李宗仁和马歇尔,其实是老蒋的一贯作风。而不顾人民的呼声,坚持发动内战,不知道老蒋晚年有没有反省过,有没有意识到民心所向才是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