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文学家,更是百姓心中的清官楷模。他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竹,坚韧而不屈,始终坚守着为民请命的初心。

扬州,这座繁华的古城,是郑板桥的故乡,也是他一生情感的归宿。然而,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却遭遇了一次意外的挫折——奉旨革职。

那年,扬州大地遭遇了罕见的旱灾,田野龟裂,禾苗枯黄,百姓们望着干涸的田地,眼中满是绝望。郑板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如果按照朝廷的规矩层层上报,等待赈灾银两下发,百姓们早已饿殍遍野。于是,他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先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当时的法律。按照朝廷的规矩,开仓放粮必须经过皇帝的旨意,否则便是擅自行动,是重罪。郑板桥虽然心怀百姓,但也不能不顾及朝廷的律法。他一边安抚百姓,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向朝廷上报灾情,请求赈灾。

然而,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在朝廷的赈灾银两还未到达之前,郑板桥已经耗尽了县衙的存粮。他望着空荡荡的粮仓,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愧疚。他知道,自己虽然尽力了,但最终还是没能救下所有的百姓。

就在这时,朝廷的革职令下达了。郑板桥被撤去了官职,他心中虽有不甘,但更多的是对百姓的愧疚和无奈。他默默地收拾了行囊,准备离开这个他深爱的县城,回到他的家乡扬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返回扬州的途中,郑板桥雇了一条小船,沿着大运河前行。一日,他见前方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求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看着那些趾高气扬的官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火。他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

于是,郑板桥找来一块绸缎,在上面写下了“奉旨革职”四个大字,并将其挂到了船桅杆上。官船上的人见状,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纷纷议论起来,不知道这位敢于挂出“奉旨革职”旗子的人究竟是谁。

原来,官船上的人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名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父亲的势力,在朝中谋得了一官半职。他见郑板桥的船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十分好奇,便派人前来询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郑板桥得知来人的身份后,心中不禁冷笑。他知道姚有财是一个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恶棍。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给姚有财一个教训。他迅速地写下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这首诗的每一句开头的字组合起来是“有财缺德”,正是对姚有财的讽刺和批评。

姚有财看到这首诗后,气得脸色铁青。他本想发作,但看到郑板桥那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又不敢轻易动手。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郑板桥的小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江面的尽头。

回到扬州后,郑板桥继续以卖画为生。他将自己的才华和情感都倾注在书画之中,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故事也在扬州城里传为佳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他那“奉旨革职”的壮举更是被人们传颂千古,成为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