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有云:“阿胶,本经上品,久服轻身益气”。历代医家都认为它是补血、滋阴、润肺、抗衰、养颜之佳品。论及阿胶,自然绕不开阿胶发源地山东独特的阿胶文化。在山东,阿胶不仅扎根于传统中医药和养生文化,更以其千年传承的智慧交织出山东独特的阿胶特色文化,在齐鲁大地传承赓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胶作为名贵细料中药之一,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医学智慧,是中华医药文化的瑰宝。早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本现已知晓的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尽管帛书残缺,但其中“胶”字出现了五次,分别对应“白处”“大带”“癃”等三种病症。这一发现揭示了阿胶在药用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周朝时期,出现了对不同种类的胶进行判别的标准。西周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详细描述了各种不同种类的胶,如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等,这为胶类的区分奠定了基础。汉代则开始出现了“阿胶”的称谓,孔融在《同岁论》中就使用了“阿胶”一词,而《神农本草经》则对其进行专门的解释,将阿胶列为上品,强调其滋补、养生价值,是阿胶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早的记载。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记录了多个与阿胶有关的处方,其中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等名方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阿胶的原产地定性为,“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

最开始的胶并不讲究皮的来源,牛皮、驴皮和马皮等皆用于加工阿胶,但医家在实际治疗和使用中发现,驴皮功效更好,逐渐驴皮胶成为真正阿胶原料,为了便于区别,将牛皮胶称为黄明胶,猪皮胶称为新阿胶。人们提到的阿胶都是驴皮胶。古代医药家将阿胶视为重要的滋补药材,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主要含蛋白及肽类成分。蛤粉炒阿胶益肺润燥,用于阴虚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蒲黄炒阿胶具有止血的作用,多用于阴虚咯血、崩漏、便血等。阿胶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于妇科、儿科、久病体衰、老年人保健等领域。古代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都在其医书中肯定了阿胶的药用价值,使其逐渐成为中药材中备受推崇的珍品。

山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制备工艺和文化底蕴成为阿胶发展壮大的摇篮。阿胶产自东阿,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地下水丰沛,属起源于太行山脉的济源水系,济源水时而地上、时而地下流经数百公里,到泰山山脉西北麓与华北平原交会处,造就了东阿及其周边地区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在古东阿县的阿城镇有一口古井,名为“阿井”。据传,这口井的井水清澈甘甜,是炼制阿胶的绝佳水源。这口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每当炼制阿胶时,将驴皮放入井水中浸泡,取出后熬制成胶,品质极佳。

山东的阿胶产业深深植根于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养生观念中。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强调平衡、和谐和整体观。阿胶作为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润肺止咳等药用价值,与中医药文化的理念紧密契合。同时,中国人讲究“和合”“阴阳平衡”的养生原则,而阿胶的药性恰好符合这种平衡的观念,其药用特性与中医药文化的养生观念相互映衬,得以不断传承。

在有关山东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阿胶的描述,比如《水浒传》中的“喝一碗阿胶汤,胜过十碗寻常酒”,《金瓶梅》中的“每日用阿胶煮粥吃”,都展现了阿胶在山东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阿胶也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它承载了家庭、亲情、友情等多种情感,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介。如今,作为享誉中外的山东好品,每逢佳节,山东人都会用阿胶来招待客人,或者送给亲朋好友,表达心意和祝福。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阿胶熬制方式逐渐得到改进,生产工艺更加精细化和标准化。阿胶的创新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出现了诸如阿胶糕、阿胶酒等多种新的产品。在今天的东阿,阿胶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旅游业态。游客可以参观现代化的阿胶生产线,了解阿胶的制作工艺;也可以探访古老的阿胶井,感受历史的厚重;还可以品尝阿胶美食,体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种旅游业态不仅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山东阿胶这一独特的文化标识。(大众新闻客户端 田可新 陈灵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