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1937年,北平南苑,赵登禹将军率部回撤时,遭遇日军袭击,壮烈殉国后一张罕见的镜头, 镜头中,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乘坐的小汽车被炸毁,停在了路中间,而车上,车下则躺着数位国军士兵的尸体,现场可谓是十分惨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登禹是抗战时期的一员战将,也是在抗日战场上殉国的第一位师长,他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一个贫寒的务农之家,虽然说赵登禹家中贫寒,但是他的双亲还是想尽办法省吃俭用,供他去私塾读书,而赵登禹则没有辜负双亲的厚望,勤奋努力读书,十分上进。

然而,造化弄人,赵登禹仅仅只是在私塾读了两年书后,便因为家中实在太过困难,拿不出钱来,而辍了学。

辍学之后的赵登禹走访名师,拜师学艺,练就一身刀剑棍棒之术,1914年,16岁的赵登禹选择投军报国,不远千里来到陕西,来投奔冯玉祥的军队,

当时,冯玉祥执掌的第十七混成旅并没有招兵,但赵登禹千里投军的精神打动了第十七混成旅的军官,这些军官因而破例将赵登禹收入了军中,就这样,赵登禹在磕磕绊绊中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赵登禹在来到第十七混成旅的前两年,不显山,不露水,一直都是一名普通的副兵,1916年,冯玉祥例行检查士兵操练时,看到了身材魁梧,眼睛有神的赵登禹,一眼便看出他是一个练家子,便让赵登禹出列,与自己切磋一下。

随后,一身精湛武艺的赵登禹连续三次将冯玉祥摔倒在地,让包括冯玉祥以及在场的所有军官和士兵都惊诧不已。事后,一向爱才的冯玉祥将赵登禹调到了身边,成为了自己的贴身警卫员。

赵登禹为人正派,嫉恶如仇,有一年,赵登禹跟随冯部来到湖南常德驻军,当时,日本浪人在常德城内为所欲为,依仗着会一点三脚猫的武术,肆意欺凌中国人,赵登禹获悉这个情况后,十分愤怒,便想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些日本浪人。

不久后的一天,一群日本浪人醉酒闹事,对一名中国商贩进行了殴打,这个消息传到了赵登禹这里后,赵登禹丝毫没有犹豫地便赶至酒楼,凭借着一身武艺将这些日本浪人好好收拾了一顿。

随后再将这些日本浪人带到了当地的日本领事馆,要求日本人赔礼道歉,并对挨打的中国商贩进行赔偿,日本领事馆见有确凿的证据,再加上赵登禹誓不罢休的坚决态度,令日本领事馆最终只能够按照要求,向中国商贩赔礼道歉,并进行了赔偿。

事后,这件事情在湖南常德传开,令赵登禹名声大噪,成为了当地人口中的英雄好汉。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赵登禹十分英勇,仅仅带着一个排的兵力就端掉了奉军的一个炮兵阵地,缴获了上百门火炮,战后,表现出色的赵登禹受到了提拔,被提拔成为了连长。

在后续的岁月里,赵登禹凭借勇猛作战和战功,职务不断升迁,从连长一步步被提拔成为了第二十八旅的旅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在这场军阀混战中,冯玉祥兵败下野,他的部队被蒋介石集团收编,赵登禹被收编后,被改任为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寇在侵占了整个东北三省后,又将目光瞄向了华北地区,为此,在1933年初,日军对喜峰口发起了攻势,面对日军的强势来袭,当时率部驻守在蓟县的赵登禹并没有丝毫畏惧之心,而是率部来到喜峰口阵地,击退了日寇的攻势,有利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这场喜峰口阻击战结束后,赵登禹收到了表彰,还被擢升为132师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赵登禹率部据守南苑,抵御日寇的攻势,当时,132师从师长赵登禹到士兵,同仇敌忾,多次打退日寇的攻势,令日寇攻势受挫,日军指挥官见南苑久攻不下,勃然大怒,当即便命令火炮和飞机对南苑的守军工事发起了狂轰滥炸,这就使得132师伤亡较大。

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考虑到132师伤亡较大,便给赵登禹下达命令,命令他保存战力,率部撤回北平,赵登禹接到命令后,并不想撤退,想要继续死守,但看到不断增加的伤员,他最终接受命令,率部回撤北平。

但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二十九军中仅有日本人安插的眼线和特务,他们将赵登禹撤退的计划和路线全部报告了日本人,日本人在获悉这些重要情报后,日军则是当即在赵登禹必经之路——天罗庄设下了重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7月26日,赵登禹乘坐轿车,在两辆装有卫兵的卡车的护卫之下,行驶到天罗庄时,遭到了日军的伏击。

当时,日军派出了日军第七中队和第三机枪中队在伏击点对赵登禹部进行了伏击,在日军密集的射击下,赵登禹身中五弹,英勇殉国。

赵登禹壮烈殉国后,红字会为了保护他的遗体不受日寇的侵害,便将其遗体进行了掩埋,后续,赵登禹的遗体又被龙泉寺僧人收殓,在1946年时,安葬于卢沟桥以东2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

回顾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的一生,他在青年时期走上了投军报国之路,在抗日战争中,投身抗日救国,用生命和热血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