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满三候·麦秋至 徐冬冬(绘)

飘着麦香的喜悦时刻到来了。

一幅色彩浓郁的图景呈现在天地之间。覆盖山川田园的浓绿,和金黄色的滚滚麦浪,交织出最动人的夏日美景。

四时之变,皆在气也,气分阴阳,阴阳相薄相生而产生时节变化。小满三候“麦秋至”正是阳气振奋的一个高点,阳气越来越升腾,阴气攀随而于此时达到高位的平衡,就产生了这美好的图景:蔚蓝天空下,涌动金黄麦浪。

人们迎来了一年中第一个收获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夏日的麦收季被称作“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小麦在夏季成熟收获,而其他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一般是秋季,因此,对于小麦来说,小满的收获季就相当于它的秋季,故为“麦秋至”。

此时的丰收,是大自然对旺盛成长中的生命最好的安排。

走过萧瑟的冬季,走过生命苏醒萌动的春天,一路走来,感受过花开,感受过果熟,感受过草蔬青青,但唯有小麦——粮食,是生命成长能量最基本的供给。在激扬振奋的夏日,生命得到了第一场最及时最切实的补给。

麦田之美,丰收之乐,激发出人们讴歌此情此景的无限冲动,使得“麦秋至”成为整个夏天最富诗情的时节。

元代诗人元淮写《小满》:“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明代诗人何吾驺的《落第南还晚泊黄牛村》写道:“新凉牛犊归桑薄,小满人家割麦田。”

麦田,麦香,麦收,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念念不忘。

其实,小满时节的成熟之景,并不只是风吹麦浪。

看那南国枝头的枇杷,早已熟透了。五月枇杷黄似橘,年年新果第一枝。作为初夏第一果的枇杷是很奇特的,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实,夏初果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明代诗人李昌祺观察到了这一点,他写道:“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满林烟雨熟枇杷,多么活色生香又诗意盎然的情景啊。

还有杨梅。

在炎炎夏日里走进江南,一树树的红果累累,搅动着人们的味蕾。杨梅未熟时颜色青绿,极酸,熟后发红,越红越甜,红到发紫发黑,便甜极。小满三候“麦秋至”就是这样的甜极时光。选一处农家,摘一颗杨梅果放进口中,多汁的甜蜜立刻在嘴里迸裂开来,再来一点自制的杨梅露、杨梅酒,夏日时光竟是如此清爽悠长。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不免感叹。他在《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中盛赞这小满夏日的美好:“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千年以后,画家徐冬冬也体会到了这种“独知之”的怡然自得。

他对夏之绿有着一种“独知之”的钟情。夏天的颜色是缤纷的,进入小满三候“麦秋至”,蔷薇虽谢,月季依然盛开,紫薇花又露出了俏丽的容颜,但他以为,绿荫密集里才藏有夏的真正秘密。夜莺在皓月当空的枝头轻啼,微风吹动芭蕉,金银花暗香浮动,晨光越来越早地照耀在庭院里,在一片葱郁的绿色中,就是生命孕育生长的私语。

夏绿是生长,金黄是丰收。在小满“麦秋至”的时节,同时收获生命成长与成熟的喜悦,同时拥有生命之夏的热烈与生命之秋的丰满,这是多么圆满啊!就让生命暂停在这样圆满的时刻,不要贪念更多了。

“小满”之后,毋求“大满”。

二十四节气中其他带“小”字的节气,后面总跟着“大”,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小满之后却无“大满”,而是芒种,我想这恰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一切达到极值后必然走下坡路,“ 大满”并非人们应当追求的完美境界。小得盈满,还有向上的空间,这样才可以继长增高,才符合中国文化的理想。

守望麦田,守望中国文化的智慧,守望幸福。(文/徐立京 绘/徐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