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炮,有时候也被称为轨道炮,这和翻译也有关,描述的重点不一样,但是都是同一样东西。

从公元1128年南宋王朝建立开始,火炮一直依靠化学物引爆来发射炮弹,当时中国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炮。随着战争史的继续,火炮也在不断改进。电磁炮的优点是射速快,可以把炮弹加速超过6马赫,既具备导弹和火箭炮的远射程,而炮弹成本却和火炮一样低廉。问题就在于电磁炮需要大量电力供应。美国人在红海用来打击胡塞武装的巡航导弹,比敌人发射的无人机贵三倍不止。事实上电磁炮在击落无人机方面的优势也是有的,电磁炮射速快,在拦截各种空中飞行目标方面有优势,甚至可以后发制人,更不用说打击海上舰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炮射速是很关键的,当年甲午海战,北洋舰队主要就输在火炮上,当时日本舰队多属新式军舰,多配备新式速射炮,北洋舰队长年无更新,仅凭旧船慢炮。结果,当日开战后一小时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基础来看,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日方的火力几乎是中方的20倍。

本来美军是最先研究电磁炮的,但是花了5亿美元后在2021年放弃了。原因据说是炮管磨损问题不好解决,资金就被转向高超音速导弹开发。2023年法国国防部却开始公布自己的海军电磁轨道炮计划,日本也开始研发防空电磁炮并进行了第一次海上成功实测,于是今年日本防卫省在预算中加拨238亿日元用于研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方面中国也是下了很大功夫,因为海上电磁炮的率先成功可以首先享受不对称作战的优势。去年12月《南华早报》称我军开发了一款高速电磁炮,初速达到2000米/秒,约5.9马赫,射程达200公里,而传统炮弹射程通常只有几十公里。这款电磁炮顺利完成120次密集连续发射试验。这个是关键,就是它的炮管实现了耐用。据传还能用大量支持AI的传感器来识别目标、调整弹道,未能证实。

传统的化学能炮管寿命次数一般是1000次至1500次发射,这门试验型电磁炮能120次连发。这是连续密集发射性能测试,不是最终的寿命测试,也就是说该型电磁炮很可能接近了现役传统型舰炮的寿命指标要求。

电磁炮为何从海上开始试验?

因为现在电磁炮属于试验阶段,尚未进入小型化阶段,需要大量电力,而且设备庞大,海上舰艇是较大的作战平台,可以承载,陆地上像坦克或是卡车承载不了,也提供不了电力。此外,也是在海上电磁炮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战舰可以在远离本国海岸线的地方拦截敌军飞行器,不令其侵入本国领土领空,实现拒敌于国门之外。战舰也有相当的机动性,周游世界都不难,可以把电磁炮带到遥远的战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