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境内丘陵与河流相互交错,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水稻制种。现在,水稻制种产业在建宁已成长为大产业,如今,全国每10粒水稻种子就有1粒以上来自这里,建宁县也成了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制种基地超级大县”。

眼下,正是建宁水稻集中种植的季节,在建宁县溪口镇,上千亩用于水稻制种的农田,农户们有的在整地,有的在播种,还有的在用无人机施肥,各个田块里,水稻也处在多个不同的生长阶段。这里的稻田分布在相互交错的丘陵与河流之间,这种环境,恰恰为杂交水稻制种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杂交水稻制种,需要父本为母本授粉,不同品种,最怕的就是授粉时的相互干扰,而丘陵与河流就是天然的屏障。再加上这里昼夜温差大,适合早、中、晚不同阶段、多种水稻品种的生产。所以,在这片不大的区域,就规划了十多个水稻品种,分阶段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宁县近年来也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不断引进新品种,既有亩产可达近700公斤的高产品种,也有110多天就能收获的短周期品种,还有抗虫害、抗倒伏的品种等等。目前,全县常年制种的品种已达400多个,基本囊括了我国水稻种植的主流品种。

定制化农技服务推陈出新

今年,建宁全县计划的水稻制种面积接近16万亩,这么大的规模,种类又这么多,如何高效地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户们通过一种工具,将种子均匀地种到田里。它上面有八个滚筒,有两个滚轮,滚筒和滚轮中心点的距离被固定在20厘米以上。农户拉着这个工具,装入水稻母本的种子,在田间行走,种子就会均匀地落到田里,拥有合适的生长空间。后续在滚轮轨迹的位置,再插上用于授粉的水稻父本,一块田的种植就基本完成了。

这是建宁新推出的制种水稻种植技术,效率能比传统人工的先育秧、再插秧,提升近10倍。山地间不适合大型机械设备种植的田块,也能由此得到高效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械化种植技术也在升级。育秧盘是机械化插秧必不可少的用具,今年,建宁就用育秧盘,将育秧工作搬进了自动化工厂,让秧苗“住”进新房,室温稳定,可以享受均匀的日晒,还能定时补充水分和养料,不仅让秧苗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五分之一,还减少约四分之一的种子消耗,让整体育秧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都是建宁县通过搭建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创新取得的成效,并形成了可定制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也让农户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规模,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种植技术。

推进种子繁育加工流通全链条数字化

建宁县还在不断完善制种产业链条。当地不久前就投入使用了一座种子加工厂,从种子繁育、加工到流通,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既可以对种子进行溯源,自动化、智能化的种子干燥、筛选等工艺,还能有效提升成品种子的质量,让发芽率比国家标准高10个百分点以上。这座工厂的投用,也有效补充了建宁种业加工环节的短板。

可以说,通过这样不断地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条,建宁将小稻种做出了大产业。在过去的10年里,全县杂交水稻制种的机械化水平,已从60%提升至80%以上,信息化服务的覆盖面也从25%提升至近90%。全年制种的产量可达3600多万公斤,除供应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到巴基斯坦、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总台记者 田忠卿 魏明 范本辉 赖俊霖 赵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