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耀彩

1934年,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影响,为保留有生力量,红军队伍踏上了万里长征之路。时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的易耀彩,也是其中一员。

这一年易耀彩17岁,为了革命理想不得不和亲人分别。临行前,他再三叮嘱妻子张凤娥一定要等他。

然而22年后,苦苦坚守多年的张凤娥,等来的却是已成少将的易耀彩,和另一个陌生女人的双双归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易耀彩为何要违背当年的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少相恋 被迫分开

1929年,12岁的易耀彩参与了江西泰和县的农民暴动,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易耀彩的父母看出了儿子的鸿鹄之志,便将他送到了井冈山上的舅舅家。出于安全考虑,张凤娥留在了山下,而进入部队的易耀彩则每日刻苦训练,不断在实战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易耀彩所在的部队是江西万泰县独立团特务连,因为表现出色,1931年2月,他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一路晋升为独立团的排长张凤娥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写信慰问丈夫情况,只能托人去山上替自己带话。而易耀彩也体谅张凤娥的不容易,时常抽空回家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段时间,易耀彩在部队里不断历练,张凤娥则一边照顾公婆,一边将家务事料理得井井有条。夫妻俩虽然聚少离多,但感情却始终甜蜜。1934年,由于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深陷危机的红军被迫长征,易耀彩也不得不告别亲人。出发之前,他流着泪对张凤娥说道:

“凤娥姐,我欠你的,替我照顾好爹妈,你一定要等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凤娥并不懂革命,但看着神情郑重的丈夫,她还是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了。看着易耀彩奔向队伍的身影,倚在门框上的张凤娥泪流满面,心中既有不舍,又有对丈夫的殷切期盼。可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一等,便是漫长的22年。

苦等22载盼君归 一切物是人非

1934年,一个晴天霹雳砸向了张凤娥。那一天,她原本在自家稻田里劳作,忽然被一阵尖锐的枪声惊动。张凤娥心知大事不妙,当即就火急火燎的赶回了家。但当她推开家门时,迎接她的只剩下倒在血泊中的公婆,张凤娥又一次成了“孤家寡人”。

张凤娥不敢想象,易耀彩的父母拖着年迈的身体,和敌人进行了怎样激烈的搏斗。他们虽然老了,但仍旧坚持到了最后一刻,那些随处可见的伤口便是最好的证明。满眼含泪的她埋葬了公婆,在坟前呆坐了好几天。这之后,她一直守在胡同尽头的那间小屋,再也没离开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耀彩离开的那些年里,张凤娥经历的实在太多了。她没有了赖以维继的“家”,除了公婆忌日外出给公婆上坟,她平日里唯一的事,就是守在村口等待易耀彩归来。有些人看不过去,觉得易耀彩肯定牺牲了,劝张凤娥早点改嫁。但张凤娥却不为所动,依旧在村口守候着。

张凤娥还在等待,尽管希望及其渺茫,但她始终坚信易耀彩一定会回来。22年的时光转瞬即逝,1957年的那一天,张凤娥终于在村口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隔着嘈杂的人群,她看到了骑马归来的易耀彩,可很快,张凤娥的嘴角便随着一个女人的出现而僵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场景模拟

她是谁?张凤娥错愕的站在人群中,看着那个女人亲昵的挽着易耀彩的胳膊,和乡亲们有说有笑。而另一边,村长和易耀彩正在交谈,二人聊着聊着,村长忽然长叹一口气。他望向张凤娥所在的方向,语气惋惜的对易耀彩说:

“耀彩娃啊,你总算是回来了!你没在这些年,村里老是传你牺牲的消息,可凤娃子她不信,一直等了你好多年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耀彩震惊的瞪大双眼,顺着村长指引的方向看到了鬓角斑白的张凤娥。他快步走上前,哽咽着跪倒在张凤娥面前,随后便一同去了原来的家。易耀彩和张凤娥互相倾诉了这些年的遭遇,原来当年离开家乡后,易耀彩的经历也很是坎坷,差一点真的倒在了长征路上。

易耀彩是跟随红一方面军八军团前进的,若要说长征路上最大的噩梦,那必定是过草地。草地下暗藏着许多沼泽,气候潮湿,时常伴有蚊虫出没。许多战士因为染上疟疾牺牲,易耀彩也不幸“中招”。部队原本想让他留在农户中休养,但易耀彩的舅舅却坚决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能停!你娘将你托付于我,如果在这里留下来,那就是死路一条!我就是背着你,也得把你带出草地!”

就这样,易耀彩的舅舅背着他一路艰险,最终和大部队会合。不过,此时的易耀彩情况还是不太好,整日浑身发冷抽搐,高烧不退。为了能让他早日好起来,舅舅用自己的牛皮腰带熬了“牛肉汤”,没成想竟阴差阳错的治好了易耀彩。就这样,易耀彩顺利走完了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5月25日,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手中仅有几只破旧的小船,一时间难以搭载数万红军渡河。即使最快,他们也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可此时的国民党追兵已渐渐逼近,形势万分危急。值此关键时刻,红四团发起“飞夺泸定桥”行动,易耀彩正是这其中一员。

在敌人密如雨点的子弹下,红四团的战士们各个背着马刀和冲锋枪,抓着光滑的铁链条向着桥对面行进。易耀彩他们本来计划一边铺木板一边过桥,奈何时间仓促,他们只好将木板的两端架在铁链条上,抱着木板跨过了泸定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到了抗战时期,易耀彩依旧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凭借着实力从科长晋升为委员。考虑到彼时的易耀彩仍是孑然一身,身边需要人照顾,组织上便做主将他介绍给了范景阳。范景阳和易耀彩经历相同,上面有两个堂姐,如今正在晋察冀边区担任卫生员的职务。

这时的易耀彩已经知道了父母身亡的消息,发妻张凤娥也不知去向。他年纪越来越大,总不能永远拖下去,于是他便和范景阳结婚了。1955年授衔仪式,易耀彩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这时他和范景阳都闲了下来。夫妻俩准备回老家祭拜父母,没想到竟意外见到了张凤娥。

弥补缺憾 深明大义

张凤娥还在世的事实,让易耀彩震惊之余,心头又多了一分愧疚。这22年里,他的“凤娥姐”无微不至的替自己照顾双亲,始终无怨无悔。双亲去世后,她又一个人守在原来的家里等易耀彩回来,可自己如今已有了新家,张凤娥这个“原配”,又该何去何从呢?

易耀彩内心有苦难言,他眼中的犹豫被善解人意的范景阳一下就看出来了。理解丈夫心思的她,为了解开易耀彩的心结,主动提出照顾张凤娥,将她当成家人看待。这之后,范景阳每月都会同张凤娥保持书信往来,还会定期给她寄生活费,和她分享易耀彩的近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10月7日,73岁的易耀彩于北京病逝。6年后,张凤娥也因忧郁成疾离世,这时的范景阳开始面临一个关键的抉择。易耀彩的部分骨灰已经埋葬在江西泰和,如今他的原配张凤娥也离世了,是帮助张凤娥圆了心底的遗憾,还是选择视若无睹?

同为女人,范景阳何尝不能体会张凤娥的心情。她感动于张凤娥22年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守,即使得知丈夫身旁另有佳人,张凤娥也未曾心生怨恨。于是,深思熟虑的范景阳做出决定,把丈夫易耀彩的骨灰同张凤娥的骨灰埋在一起。黄泉之下的张凤娥,再也没有遗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逢乱世,矢志不渝的爱情难能可贵,守望了22年的张凤娥,几经生死的易耀彩和深明大义的范景阳,他们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命运的安排。张凤娥和易耀彩于年少相恋,历经无数四季轮回后在暮年重逢。他们的身不由己,又何尝不是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