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御史写过一篇关于清代王府官职,以及王府兵丁护卫的文章,有读者私信,希望御史能写一写关于清代王爷园寝规制方面的内容,诸如有多少守卫亲兵,有多少看坟户一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清代流传下来成系统的史料并不多,多为零零散散的记载。御史大致整理了一下,与各位读者朋友分享一下。

据统计,清代正式有封爵的王爷有240多位,他们死后分别葬在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在京城周围形成了以众多王爷坟为中心的满洲贵族家族墓地群。遗憾的是,时至如今,有迹可循的清代王爷坟不足50座。

亲王、郡王去世后,是要严格按照朝廷丧葬规制下葬的。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工部、园寝规制·坟茔规制》记载:

“顺治十年题准,亲王给造坟工价银五千两,世子四千两,郡王三千两……亲王至辅国公碑身高九尺,用蛟龙首龟蚨。亲王碑广三尺八分七寸,首高四尺五寸;世子、郡王碑广三尺八寸,首高三尺九寸。”此外在规模和其他建筑方面也有明确规定,这里不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王、郡王的园寝平日里有没有八旗兵丁守卫呢?这个可以明确告诉各位,朝廷没有派兵守卫王爷园寝的规定(仅有两个特例),只是按例拨给一定的看坟户。这也很好理解,王爷园寝都在京师附近,而京畿各地又都驻扎有八旗、绿营兵,安全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况且《大清律例》载有明文,破坏、盗掘宗室王公园寝是大罪,按律斩立决,一般的普通百姓谁有这个胆量。

不过众多的王爷园寝也是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的。下面以清代几个著名的铁帽子王园寝为例,来简略介绍一下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礼亲王

礼亲王家族墓地位于海淀区门头沟,其规模很大。第一代礼亲王代善死后,顺治帝下旨划拨三十户正红旗旗下包衣照应园寝,这些看坟户世代沿袭,子子孙孙都为礼亲王一脉守坟。

礼亲王代善园寝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盗掘破坏,1937年,日军进占北京,地方上一时无人管理,礼亲王家族墓地基本被盗发,有的墓穴还被大翻膛。1944年,礼亲王的后人曾登报献树八百棵,到了解放前,礼亲王园寝古树无存。

2、郑亲王

郑亲王的园寝位于海淀区白石桥,从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去世为止,一直到第十二代郑亲王乌尔恭阿,都葬在这里。从第十三代端华开始,以及最后的五代都葬在五路居。

白石桥郑王坟在康熙初年形成一定规模,四座院落外边建起虎皮石围墙,占地二百余亩。郑王坟有看坟户四十户左右,周围还有许多养生地,用于盖房。民国以后,有的看坟户迁走了,最后只剩下十七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王坟大墙内原种有红黄柏和松树,外边有杨树,有的古树三个人都围不过来。1926年,最后一代郑亲王昭煦把树卖给了木厂。1950年,郑王后人将灵起走,青花瓷的骨灰坛子被有关部门作价收购。

3、豫亲王

第一代豫亲王多铎的墓地在朝阳区建国门外的大北窑,占地面积约为一百五十亩。墓地两旁有大墙,砖墙内住有看坟户十余户,每户住房三间,养生地二十亩。

多铎死后由于受到多尔衮的牵连,被顺治帝降为郡王,当时园寝也尚未完工,所以整体规制略低,后来多铎被恢复了亲王爵位,但其墓地也未重建。

1984年,豫亲王坟成为朝阳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后来经规划局批准,在此兴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豫亲王园寝被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怡亲王

怡亲王坟位于涞水县城北二十五里的东营房西南。本来雍正曾下旨,让允祥在泰陵附近选个风水宝地,但允祥认为这不符合祖制,因为亲王是没有资格入葬皇陵的,所以他后来在涞水亲自选了一块墓地。

有清一代的王爷中,允祥的园寝规制最高,有些建筑比皇后陵的级别还要高。怡亲王园寝坐西朝东,占地六百余亩,建筑物有三十多座。

此外,怡亲王园寝是有八旗兵丁护卫的。怡亲王园寝建成后,雍正下旨在此设立了水东营,负责保卫。驻守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马步兵共百余人。

5、恭亲王

恭亲王奕䜣的墓地位于昌平区东三十里的翠华山前,时人称“六爷坟”。恭亲王坟占地十几顷,建享殿五间,正坟葬有奕䜣和嫡福晋瓜尔佳氏。

奕䜣死后也得到了朝廷的极大恩遇,谥号“忠”配享太庙,其园寝也是朝廷下旨营建的,并和怡亲王允祥一样,也派有八旗兵丁守卫,清代所有王爷坟中,仅有怡亲王和恭亲王是个例外,其他王爷坟都没有八旗兵丁守卫。园寝建成后,又派看坟户二十五户,每户给养生地二十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前,恭亲王园寝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1958年,兴建十三陵水库,这里的石料被取出运走,据说大坝上的石狮子就是从恭亲王园寝运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