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个与煤炭绑定的中原大省,原煤产量多年居全国首位,长久以来源源不断为全国输送能源,给十余个省份带去良夜与暖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这样一个省份,由于高教资源稀少,高考竞争激烈,既与河北、河南、江西并称四大“高教洼地”,又与山东、河南、河北统称“山河四省”。

而说到山西的高等教育,冠山西之名的山西大学是绕不开的话题。

它被称为中国最“落魄”的大学,有着上百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但又被拆得四分五裂,如今连211都不是。

谈起山大的衰落史,张雪峰甚至总结说:“山西有多少大学,山大当年就有多大。”

从齐名北大到落选211

时间倒转至清朝晚期。

1902年,在李鸿章的许可下,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将山西(当时为“晋省”)的50万两庚子赔款用来盖大学。

他们顺着清末书院改学堂的社会潮流,在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这个大学堂就是今天山西大学的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大学的前身,创建于清末的山西大学堂

当时的山西大学堂有多辉煌呢?

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新式省立大学,也是我国最早的三所近代新型国立大学之一,其他两所分别是成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

民国成立后,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2]。那时的山大毕业生可以说是“天之骄子”,按规定本科毕业“以其所学”工作三年,就有资格参加民国政府的参议院选举。

山大毕业生们还成为了山西文教、行政、司法等行业的核心人才,采矿业更是鼎鼎大名,民国以后山西各大厂矿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大都是来自山西大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7]。山西近代史上有名的“保矿运动”中,也有以山西大学堂为首的数千个太原学生参与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灵石之光煤炭主题馆,采矿工人见证了历史“晋”程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大学是当时国内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山西全省唯一的高等院校。

而如今再看山大,和当年风光的山西大学堂几乎是判若两校。

山西大学相继落选“985工程”和“211工程”评选,至今仍是个“双非”院校。2023年《中国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总排行榜》上,山西大学连前100强都没进。许多省外考生甚至都没听说过这所学校,说起“山大”,人们最先想到的更多是山东的山大,而非山西的山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历史悠久,但教育实力更加雄厚的山东大学

在省内,山西大学也不再是全山西高校中的“扛把子”。不仅全省唯一的211名额花落太原理工大学,2023年高考,山西大学在省内的理科本一A段录取最低分还要比太原理工大学低二十多分。

直到2022年,山西大学才在最新一轮“双一流”评选中获选,两学科入选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

就这样,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从出身高贵、齐名北大到落选211、泯然众人,山西大学走过了一条中国高校最陡峭的落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