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丽梅 童海华 北京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中国几乎是全球最“卷”的市场。“卷”不仅关乎整车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整车企业控成本,对零部件供应商提出一定的降本要求,让零部件企业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尤其是合资、外资体系内的企业。”近期,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田纺织(中国)”)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庄志强博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内,依托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外资企业在中国有着非常高的收益,远远高于它们在欧洲、美国等其他市场的利润。然而,随着中国市场进入严重内卷周期,整车企业严控成本,零部件企业尤其是外资体系内的零部件企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作为一位在汽车行业浸淫多年的“老兵”,庄志强对于行业有着深刻的洞察。

庄志强认为,到2028年或者2030年,中国电动车行业将进入优胜劣汰加速期。在这个过程中,如丰田纺织(中国)这样专注于汽车内饰、座椅等产品的零部件企业需要回归制造本质,聚焦研发创新,积蓄力量熬过这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丰田纺织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座椅及内饰系统供应商和滤清器制造商,也是丰田汽车的核心传统零部件企业,主要研发和制造汽车座椅及内饰零部件、滤清器和发动机周边零部件,成立于1918年。丰田纺织(中国)是丰田纺织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业务涵盖汽车座椅、门板、顶棚及滤清器等多种产品。

“适应起来非常难”

《中国经营报》:近期,丰田纺织(中国)与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达成合作,开始共同研发面向Robotaxi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丰田纺织(中国)为何会选择与滴滴合作?特斯拉也将Robotaxi作为发力方向,你对这个赛道未来的判断是什么?

庄志强:自动驾驶的座舱空间打造,一直是丰田纺织着力发展的一个方向。除滴滴以外,丰田纺织也在与美国的一些出行公司合作,但中国在出行服务领域发展最快。我们非常看好与滴滴之间的合作,因为在中国无论是网约车业务还是出行服务方面的业务,滴滴都是做得最好的一家企业。基于此,滴滴自动驾驶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基础。

自动驾驶的发展尽管还存在安全、法规等方面的障碍,但我们对其技术前景却非常看好。丰田纺织(中国)提出了很多配合自动驾驶时代的汽车室内空间方案,也启动了一些新的研发,正好能与滴滴这样的出行公司联合,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中国经营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在供应链端,丰田纺织是否也有同感?会采取哪些对策?

庄志强:相对于其他比较大的企业如延锋、李尔、佛吉亚,丰田纺织在汽车内饰行业相对比较特别,丰田纺织的产品绝大多数是用在丰田汽车上。丰田纺织去年在全球生产了800万套以上汽车座椅。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只做丰田汽车的业务,在中国市场我们正在接触更多的客户,目前我们与宝马、奔驰、通用、红旗品牌有相关合作。

《中国经营报》:你谈到了整车企业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跟着它们一起降本,这对于丰田纺织这样的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哪些感受?

庄志强:我们还在不断地适应,适应起来非常难。相对来说,丰田汽车对供应商比较和善,会考虑到供应商的收益,不会让供应商全“死”了,就整车厂自己一家企业赚钱。但是现在,丰田汽车面临的压力很大,已经顾及不上这些了,足以可见市场非常“卷”。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收益在不断地下滑,未来应如何来做,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中国经营报》:到2028年或者2030年,中国电动车行业将进入优胜劣汰加速期,丰田纺织如何迎战?

庄志强:丰田纺织创立至今已经有106年,百年基业长青的传承基因,正是专注于践行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追求最小化浪费、最大化价值创造的生产理念,起源于丰田汽车。精益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是准时化和自动化。)。

我接触过很多欧美企业和中国企业,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像丰田纺织这样如此专注于一个车间、一个产品和每一道生产环节。我不认为精益的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从长久的未来发展看,这仍然是制胜因素。

能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目前评判标准

《中国经营报》:你能否分享一下丰田纺织在研发布局方面的动作有哪些?

庄志强:丰田汽车此前在江苏常熟设立了丰田在中国最大的研发基地“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去年研发中心的名字改成了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名称变化主要是因为,以前丰田汽车更关注整车的研发以及现地化发展,但是现在因为中国市场智能化、电动化进展太快,丰田汽车把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调整为更专注电动化与智能化方面上来。

丰田纺织也在做这件事情,我们正在拓展一些新的业务。汽车座椅在功能上虽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随着行业进入智能化转型,汽车室内空间的变化非常明显。能不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是目前的评判标准之一。在我们与一些中国新势力车企接触时,大家都不会担心丰田纺织能不能把座椅产品生产出来,也不会担心会出现安全以及品质问题。但是能不能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是目前整车厂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实际上,丰田汽车也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前,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正在推进电动化的发展,也需要很多供应商做一些技术上的提案,对丰田纺织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前,我们的供应链上几乎不存在电子方面的供应商,而是以机械为主,然而现在电子方面的供应商大量涌现,供应链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且,以前我们的供应商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前期可能外资企业比较多,品质上更有保障,但是这几年新增了很多国内民营企业供应商。这些民营企业供应商是行业内的“新兵”,以前并不知名,这使我们在供应商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

众所周知,在丰田汽车供应商管理体系中,更多的是通过tier1也就是我们这样的综合供应商来管理下面的企业,这样可以使丰田汽车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更有把握,而且丰田汽车自己的采购部门可以不需要那么庞大。但是这样的模式会产生新的问题和要求:譬如价格水准应该是怎样的,能否提供长期安全稳定的供货关系。可以看到,中国这样一个新能源汽车不断增长的市场对整个业界的架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软件方面尤其如此。目前,我们正在不断地增加软件方面的人才,以前我们很少有这方面的人才。

拓展“朋友圈”

《中国经营报》:丰田纺织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实现本土化?具体来讲,丰田纺织如何去争取更多的中国客户?

庄志强:首先,我们会把更多的资源用在新能源汽车座椅和内饰的开发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公司内部也为此特地成立了开拓部门,其中包括营销以及研发团队。

其次,丰田纺织与丰田汽车有着很深的关系,丰田纺织会与丰田汽车一起强化对新能源车业务以及研发投入力度。另外,除了丰田汽车以外,近两年丰田纺织正在拓展和扩大与其他车企特别是中国新势力车企之间的合作。

如何争取更多的客户可能是内饰企业或零部件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只做燃油车业务,会面临比较大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市场,近两年燃油车的体量在不断下滑,去年下滑的态势格外明显,今年的市场目前还不太好预判,但是我们估计还会进一步下滑。

关于本土化方面,本土化、现地化其实我们一直在做,我们最开始推进的是生产的现地化,接着是采购的现地化,然后是研发的现地化,最后我们希望实现人才的现地化。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日系企业相比欧美企业,在人才的本土化方面走得更慢一些,特别是在高管层。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扎实的工作,在管理团队的中间层,即日本叫科长、中国叫部长的这一层级,我们做了大量的现地化布局,人才的本土化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其他方面,我们也希望日本总部能够理解和洞察中国市场的现状,今后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动作。

《中国经营报》:中国汽车市场非常“卷”,未来丰田纺织将怎样调整自身的战略布局?

庄志强:丰田到目前在中国市场发展非常快,天津和广州工厂都在增加新能源车产能,对应丰田本身的体量,去年大概190万辆基本由丰田纺织供应。对应这样一个体量,丰田纺织在产能上也感到很吃力。

此外,因为固有的惯性,在接触中国新势力车企的时候,丰田纺织在应对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大家要求对产品和服务的响应要非常快。但是从丰田的角度来说,丰田认可的是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量产的过程很长,从材料的试验、整个总成的试验评价,到最后的落地,整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在国内,整车厂要求响应时间要快,用时要非常短,产品一出来马上就可以上车,从这一点严格来说,我们应该反省,比如可能还没有完全找到快速对应的方法,当然这也需要非常大的人力、服务力。

接下来,对于丰田纺织而言,在中国市场要继续拓展“非丰田”的项目,这也是我们主要的一个发力方向。很多同行也告诉我们,丰田纺织客户太少,不能太依赖丰田汽车,活得太舒服,

现阶段,我们的产能仅仅对应丰田汽车就已经感到很吃力了。未来,丰田汽车的产能也许会降,但即使丰田汽车的产能不降,丰田纺织也要为丰田汽车以外的客户增加新的产能。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