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由父母包办,21岁的徐海东和他早已抱进家门的童养媳圆了房。妻子田氏贤惠能干,孝顺公婆,也是个穷苦出身。

徐海东和田氏从小就在同一片屋顶下长大,二人相知相爱,所以尽管是父母作主,婚后二人的感情却很好。在徐海东的影响下,没有文化的田氏放了脚,剪了发,也开始接受新的思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海东

1925年,徐海东经好友吝积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农民自卫军,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时候,田氏虽然不懂得“革命”二字的意义,但她想既然是丈夫全身心投入的,总是不会错的。于是,她全力支持他。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了。徐海东决定和吝积堂等人一起,前往广东,投身北伐的洪流。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听说徐海东要去当兵,父亲开腔了:“元清(徐海东的学名)啊,锄头竖得稳,作田是根本呐!你还是留下作田吧!”

“不把北洋军阀打垮,不把地主劣绅推翻,作田种地打下粮食也是白搭!”徐海东又反过来开导父亲,“前年,我们全家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还不是全被北兵抢走了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海东

田氏听说丈夫要去当兵,要离开自己了,并且一去将会遥遥无期,她内心很是留恋,又很担心,毕竟在战场上打仗可不是在家乡搞农民运动,那可是真枪实弹啊!可她也知道丈夫的性格,决定了的事情是牛牯也拉不转的。于是,她又像支持他参加农民自卫军那样支持他参加了北伐军。

“不管怎样,我都等着他!”田氏心中默默地念着。在如豆的桐油灯下,她整整忙了两个晚上,为他赶做了一双结实的布鞋。

徐海东要走了,田氏赶来为丈夫送行。她挽着一个蓝布包,穿着一件士林蓝土布衫,迈着急促的步子,但她那刚开放不久的小脚,却怎么也跟不上丈夫那矫健的步伐。

“你回去吧!不要送了。”徐海东停下来,深情地对她说。

“哎。”她轻轻地应了一声,脚步却没有放慢,她心里有很多话要对他说,可开口却只有几个字:“元清,在外别着了凉啊!”

等不及她再说什么,徐海东接过妻子手中的蓝布包袱,迈开大步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海东

丈夫走了,她便在家乡日思夜盼地等。等啊等啊,一年多过去了,他终于回来了。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徐海东受党派遣,几经周折,返回了大别山下的徐家窑,在家乡一带从事革命斗争。

夫妻俩虽然团聚了,田氏却要承担更大的忧虑。丈夫白天在家干活,晚上就出去了,她担心他随时会遇到危险。有时为了等丈夫回家,她守着一盏桐油灯,一直坐到天大亮。

那一次,徐海东率领的三百名农民自卫军被反动武装打得只剩下二十七人。三天以后,田氏见到满身是血的丈夫回到家里,又惊又喜。她哭诉道:“你带着部队在外打仗,我们在家里总是为你提心吊胆,一连几天我都从噩梦中惊醒,出了几身冷汗……”

徐海东望着妻子,打断了她的话:“你别胡思乱想了,我命大,不会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海东和孩子

田氏不安地说:“怎能叫我不胡思乱想呢?昨天一伙人到村里来搜捕你,还扬言要割下你的头示众哩!”顿了一会,她双手扳住丈夫那宽厚结实的肩膀,再三恳求:“元清,你别出去打仗了,留下来咱们一起好好过日子吧!”

徐海东也是凡人,他当然也不想离开家人,可他心中有着更伟大的事要做,他必须舍了小家为大家。徐海东安慰妻子不要担心,并对她承诺,等打败了军阀,他就会回来陪她过好日子了。

丈夫的话,使田氏下定决心:自己今后哪怕吃糠食草,也要像过去那样继续支持丈夫革命!

徐海东又拉起队伍了。这次,反动派对他们进行了更加疯狂的追杀,缉拿徐海东的布告到处都是。

徐海东没有装孬,他带上几个死里逃生的人,又跑到山上打起了游击。临上山之前,他还交待,把那些缉拿他的布告多带一点,到山上卷烟、擦屁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海东

敌人抓不到徐海东,便要血洗徐家窑。此时还在山中的徐海东并不知情。

那天傍晚,徐海东悄悄摸回村里,还没跨进家门,他便惊住了:房顶被掀,墙被推倒,家具满地,惨不忍睹。双目失明的妈妈不见了!瘦弱多病的妻子不见了!哥哥嫂嫂侄儿侄女不见了!徐家窑徐氏家族的十几户人家均不见一人。徐姓一门共有六十六人被杀!

田氏是敌人血洗徐家窑时唯一的幸存者。反动派想利用她来软化徐海东,但他们软硬兼施,终无所获,只得暂时将她打入死牢。

田氏娘家人得知她尚在人间,忙托人四处送礼说情,希望军官能把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女人放出来。敌军官收了钱,勉强答应放人,但前提是出狱后要立即改嫁,不然就杀光田家三代人。

田氏只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她又能怎样做呢?她的婆家人都被杀光了,娘家人也受到了生命威胁,丈夫生死不明,在这多方压力之下,她只能顺从改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海东

徐海东将军为革命牺牲了全家六十六口人,毛主席曾称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张国焘即使在叛变之后还曾发自内心地说:“徐海东的奋斗经历,是一篇标准的红军军人的壮烈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