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 畅

今年以来,越南、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多国纷纷提出下阶段高铁建设的规划或构想,并展现出与中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积极意愿,希望进一步释放本国的“基建红利”。其中,泰国和老挝商讨中老泰铁路准轨直连、越南表态计划修建中越跨境高铁、马来西亚有意重启隆新高铁(吉隆坡到新加坡)、印尼积极推进雅泗高铁(雅加达至泗水)等尤为引人注目,加之近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高层往来顺畅,围绕包括高铁建设在内的多领域合作沟通接洽频密,都提升了外界对东南亚基建前景及中国东盟相关合作的期待。

对于这样的场景,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内因看,东南亚国家自新冠疫情结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尽快复苏,通过启动大型基建工程来刺激并提振经济成为相关国家的重要着力点。受全球经济总体疲软等因素影响,以往支撑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外需大幅减弱,2023年东盟10国GDP平均增幅为4.3%,低于2022年的5.6%,显示部分东南亚国家经济仍未适应新冠疫情之后的环境。同时,这两年积累的通胀压力持续向消费市场传导,东南亚一些国家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势难刹,贫富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态势,带来一连串经济负面后果。为了尽快扭转经济上的不利局面并巩固执政地位,东南亚国家政府普遍加大对基建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高铁建设成为其中的一个缩影。例如,泰国政府一方面加快推进中老泰铁路建设,另一方面再次提出并积极推介在克拉地峡修建“路桥”的计划。印尼在推进雅泗高铁的同时,亦在大力推进努山达拉新首都建设工程。由此可见,东南亚各国仍然秉持着发展主义理念来应对经济复苏迟缓的不利局面,当地社会对政府力推基建的认同感和期待也都较高。

从外因看,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的示范效应持续凸显,大大增强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开展基建合作的信心和决心。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长期受到西方炮制的所谓“债务陷阱论”等抹黑攻击,部分论者还对东南亚的“慢文化”能否适应高铁给出悲观预期。中老铁路开通以来客货两旺、雅万高铁不断加开车次的事实,无疑是对这些论调最好的反击和澄清。中老铁路极大带动了老挝旅游、物流、农业等产业发展,持续释放更广泛的积极作用,今年中国五一假期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同比增长26.2%,进出境旅客增长101%,不断证明中老铁路对进一步密切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价值和广阔前景。一定程度上正是受此积极影响带动,泰国赛塔政府对推动中老泰铁路态度积极,大幅提速与老挝实现准轨直连的相关工程建设(泰国铁路长期采用米轨),让中老泰铁路有机会逐步落地。

雅万高铁开通后极大便利了印尼大雅加达地区的人员往来,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客流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至今年4月已累计发送旅客256万人次,运输安全平稳有序。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此鼓舞,在不久前的中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第四次会议上,印尼对华合作牵头人、统筹部长卢胡特向中方表示要将雅万高铁延长至东爪哇省首府泗水。同时,越南近期也表示要“向中国学习”,修建与中国连通的高铁。可以说,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以及其他众多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产生的良好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不断坚定东南亚国家释放本国“基建红利”的信念,也坚定了与中国合作共谋发展大计的战略定力。可以想见,随着中国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合作,这种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双向利好的局面还会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当然,东南亚国家推进基建也面临不少阻碍和挑战,其中就包括经常受到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干扰和阻挠。美国竭力推动的“印太战略”以及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等计划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基础设施内容,美方也做出不少资金投入的承诺。但在实际运行中,美方的承诺已经多次被证明是口惠而实不至,难以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复苏与快速发展提供太多实质性帮助。可见,东南亚国家今后进一步推进国内基建、释放“基建红利”需要坚持战略自主道路,需从长远出发持续推进相关项目建设,而不能被外部势力干扰甚至带偏。唯有如此,东南亚各国才能切实享受基建带来的政经红利,保持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