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详细信息

《生物学传奇》

席德强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5

(大学科普丛书)

ISBN 978-7-03-078228-1

生命,是地球在物换星移间演化出的宇宙传奇;生物学,是人类对生命认知理解的智慧结晶。本书以生物学发展史中的那些标志性大事件为主线,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将生物学家的成长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等生动地再现出来。书中每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既独立成篇,又密切联系,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走进生物科学史上那些巨匠的科研生活,领略他们的独特人格魅力和曲折有趣的科研风采。

书中的内容,有的是基础生物学有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有的是对生物学前沿知识的具象化解读,助力读者了解生物学的奥秘与传奇。本书非常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并可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大学生的生物学史参考书,也可供生物学爱好者阅读学习。

作者的话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家们是一群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神秘而遥远。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家们只会搞研究、做学问,其他的一概不行,是一群不谙世事、走路经常撞到电线杆的“书呆子”。

阅读本书后你会发现,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也需要一日三餐,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他们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直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辛苦工作。他们也会休假,甚至常常“偷懒”。更重要的是,那些有意义的、创造性的思维灵感不是在泰山压顶般的压力下产生的,而是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迸发的。想要研究出突出的成果,科学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里获得第一手资料,还需要与同行交流、向世界一流的专家请教、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索之后的顿悟,才能体验到豁然开朗之后的成功喜悦。

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科学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书中通过众多生物学家的传奇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部简明的生物学发展史。黑格尔指出:个体认识活动的逻辑过程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从个体发育来看,人类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了人类的系统发育;从精神发育来看,个体认识活动的逻辑过程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总体上也具有一致性。所以,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对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对科研活动进行探讨、追问和反思,以理解生命奥秘的具身性、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能迅速获得前人在科学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在日后的成长中少走弯路,加快个体成长的速度。

达尔文、林奈、孟德尔等著名科学家的成功除个人努力之外,还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家庭的熏陶、老师的点拨、历史的机遇等。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除了要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外,还要尽量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空里对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和科研探究进行系统梳理,让读者明白为什么是这个人做出了那样的贡献而不是其他人。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完美结合,让专业人士读起来不会觉得浅显,小学生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深奥,是科普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本书在写作中力求实现的一大目标。

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使我对教育问题有了一些思考。比如,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发现,教导不如引导,压力不如动力,任务不如兴趣。达尔文、林奈、摩尔根等著名科学家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绩,都是由于他们是将感兴趣的问题当作自己的工作去研究的。“不务正业”的达尔文、“特立独行”的施莱登、“笨手笨脚而又喜欢偷懒”的沃森……

快来了解一下这些个性鲜明的科学家吧。

席德强

2024 年3 月

本文节选分享与哥白尼齐名、被称为超越时代的“疯子”和“狂人”——维萨里的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维萨里

维萨里是比利时著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美术家,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维萨里与尼古劳斯·哥白尼(Nicołaus Copernicus,1473—1543)齐名,是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

一、冲破禁锢的先辈们

在维萨里出生时的欧洲,教会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教会禁止研究解剖学和外科学,理由是“教会厌恶流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解剖学不能正大光明地迅速发展,从事解剖学研究的人也受到了种种非议和排斥。但社会总在不断进步,不断有人冲破重重阻力来从事这项科学研究。

意大利解剖学学家蒙迪诺·德·卢齐(Mondino De’ Luzzi,1275—1326)是第一个用解剖学知识来理解生理和疾病的医生。他在1316年出版了《解剖学》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学专著。该书不仅被医学院的学生广泛使用,而且被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阅读。他们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人体的构造。

但真正使解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并动摇了盖伦的权威论调的人,是年轻的维萨里。

二、黑夜里的“盗尸人”

1514 年12 月31 日,维萨里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是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1459—1519)的皇室御医,父亲是德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Ⅴ,1500—1558)的御用药剂师兼贴身侍从。在这个医学世家里收藏了大量的医学典籍。维萨里耳濡目染,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维萨里经常跟在父亲身边学习医学知识,很早就学会了解剖动物的技能。在童年时期, 他就解剖过狗、兔子和一些鸟类,并学会了通过解剖观察动物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的构造。他喜欢读书,从家里的医学典籍中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医打下了基础。成年后的维萨里首先就读于卢万大学,毕业后又前往巴黎医学院学医。之后,他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医,于1537 年在帕多瓦大学取得医学学位,接着在该校担任外科学和解剖学讲师。

巴黎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中心,那里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但他们在医学课堂上讲授的还是盖伦的理论。自命清高的教授们在讲授解剖学知识时,从来不亲自动手,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找一个外科手术技师或者刽子手去解剖动物的尸体。由于动物与人体有差异,因此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而且错误百出。

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维萨里与众不同。由于早就掌握了一些解剖学知识,因此他在实验课上就亲自动手做实验。在解剖实践过程中, 他逐渐认识到盖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盖伦认为人的腿骨是弯的,可维萨里根据自己收集的腿骨发现实际上人的腿骨是直的。这一发现激发了他继续研究的热情。

维萨里认为,盖伦通过解剖动物研究人体不太科学,应该通过人体本身的解剖来研究人体构造。由于当时的法律禁止解剖人体,维萨里只能一个人偷偷地从事人体解剖研究,把被抓、被杀的危险置之度外,心无旁骛地努力工作。

有一次,维萨里与著名医师兼数学家雷尼耶·杰马·弗里西乌斯(Regnier Gemma Frisius,1508—1555)出去散步,发现了一具尸体。由于鸟类的啄食和动物的啃咬,尸体上的肌肉几乎没有了。有些骨骼已经掉落,有些则通过残存的韧带连接着。这正是维萨里要找的完整的人类骨骼。于是,他请弗里西乌斯帮忙,将尸骨从捆绑它的木桩上卸下来。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们将尸骨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然后分几次运回家里。

就这样,维萨里想尽办法搜集实验材料,刻苦钻研,终于拥有了珍贵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维萨里的做法与传统相背离,自然遭到一片反对之声。守旧派甚至对他恨之入骨,最后学校开除了他的学籍。维萨里被迫离开了巴黎。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学术成就在威尼斯共和国帕多瓦大学任教,并于1537年12月6日获得帕多瓦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被委任做解剖学和外科学讲师。

三、发表《人体的构造》的年轻人

维萨里在帕多瓦大学这个条件相对较好的环境里一边教学,一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

1543年,年仅20多岁的维萨里完成了《人体的构造》一书的写作。这本书按骨骼、肌腱、神经等几大系统对人体进行了描述,是第一本科学阐述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的著作。该书的出版,意味着近代人体解剖学的诞生,是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全书共分七卷,书中有维萨里请比利时画家简·斯蒂芬·范·卡尔卡(Jan Stephan van Calcar,1499—1546)画的300多幅精美的木刻插图。这使全书图文并茂,增色不少。在这本书里,维萨里一改盖伦等臆测的方法,以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做基础,对人体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 第一卷:专门论述了支撑整个身体的骨骼。

  • 第二卷:论述了“运动的执行者”——肌肉。

  • 第三卷:描述了脉管和动脉系统。

  • 第四卷:论述了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系统和脊神经系统。

(在第三、第四卷中,当维萨里谈及动脉、神经等的作用时,其观点往往和盖伦的生理学观点一致。例如,神经的作用被描述成传递知觉的灵气,动脉的作用是输送生命的灵气及热量。)

  • 第五卷:描述了腹部的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

  • 第六卷:叙述了胸部的内脏器官心脏、肺。

  • 第七卷:描述了脑、脑垂体和眼睛。

这七卷中最成功的是第一、第二卷。这两卷的内容使16 世纪的人体解剖学从此走上正轨。

四、创立解剖学

维萨里的学术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因而被称为“疯子”和“狂人”。维萨里遭到了各方守旧势力的冷嘲热讽甚至是沉重打击。比如,盖伦认为人的大腿骨是弯曲的,维萨里就拿着真人的大腿骨说它是直的。反对者之一雅克·杜布瓦(Jacques Dubois)在事实面前不但不认错,还强词夺理地说:“人的腿骨在盖仑(伦)那个时代还是弯曲的,但是在数百年间,狭窄的裤腿改变了腿的形状。”这让人感到哭笑不得。

当维萨里说男人和女人的左右肋骨同样多,都是24 根,驳斥了《圣经》中关于上帝抽去亚当一条肋骨创造夏娃的传说时,教会势力就说他“渎神”。1563 年,他被宗教法庭拘禁、审讯和判决,作为异教徒被判处死刑,后来又被菲利普二世(Philip of Spain,1527—1598)赦免;最后教会势力逼他去耶路撒冷朝圣来表示忏悔。1564 年,年仅50 岁的维萨里在朝圣回来的路上因贫病交加而去世。

与哥白尼一样,维萨里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到教会的迫害。但他建立的解剖学为血液循环的发现开辟了道路,成为人们铭记他的丰碑。

1565 年,《人体构造》印了第二版,不到半个世纪,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已经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成为欧洲医科学校的通用教材。

本文摘编自《生物学传奇》(席德强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5)一书“前言“第五章 抽丝剥茧:从解剖到生理的研究”。

(大学科普丛书)

ISBN 978-7-03-078228-1

责任编辑:朱萍萍 姚培培

生命,是地球在物换星移间演化出的宇宙传奇;生物学,是人类对生命认知理解的智慧结晶。本书以生物学发展史中的那些标志性大事件为主线,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将生物学家的成长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等生动地再现出来。书中每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既独立成篇,又密切联系,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走进生物科学史上那些巨匠的科研生活,领略他们的独特人格魅力和曲折有趣的科研风采。

书中的内容,有的是基础生物学有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有的是对生物学前沿知识的具象化解读,助力读者了解生物学的奥秘与传奇。本书非常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并可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大学生的生物学史参考书,也可供生物学爱好者阅读学习。

(本文编辑:刘四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