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青年老年人。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新概念”呢?

因为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深圳金融论坛上表示: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过去的老年人标准也应该开始调整了,60-70岁的人是“青年老年人”,他们身体很好,要支持这一部分人再就业的需求。

苦了一辈子,老了还得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马专家的演讲中,重新划分了对“老年人”的定义。

60-70岁的人是“青年老年人”,70-80岁是“中老年人”,80岁以上才可以称为“老老年人”。按照他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指“老老年人才能领退休金”。60-80岁还在创业就业的高峰期,拿什么养老金呀。

荒诞不经,无耻至极。

七老八十了还不肯放过底层,说得好像每个人都能工作时品茗,下班后抚琴,午休时健身,双休日欧美行一样。如果生活全都如此轻松,那60岁说不定还真不算老。可问题在于,大部分人的生活节奏恰恰与此相反,除了工作几乎没有生活。负荷的工作压力和低收入,早就让他们60岁的年纪头发稀疏,满脸沧桑了。结果你还想方设法的压榨他们,还是个人吗。

再者,现在35+的就业困难都还没解决,直接谈60-70岁青年老年人再就业,你他娘的是不是想得太多了点?

事实上,马专家可能一点都“没多想”。甚至大部分侃侃而谈的“专家”们,都没有多想过。他们并非是“何不食肉糜”,他们很清楚,我们的工作岗位还没有多到那种可以支持80岁以下全部就业的程度,所以即便他们发表再如何逆天的言论,也并不会有凭空的岗位冒出来。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大概率只是想给人们安利个观念:你才70岁,你还在就业期间,你不能躺平,不能只顾着“享受”。

这样的专家,从来都只捏着嗓子为上分忧,而不堂堂正正为群众讲话。这种职务,古代特别多。

其实并非第一次出现这类“专言专语”,比如去年江西樟树市政协委员胡正也表述过类似的观点,相比马专家,胡正说得要更直白一些。他指出老年人必须再进入社会,是因为老龄化的趋势导致“要花钱的老人越来越多,但交钱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胡正把话说的很现实,很难听,可他说得才是实话,比神tm的“青年老年人”要实在的多。说老年人身体很好,要继续工作,说得好像为他们好一样,虚伪到了一点面皮都不要的程度。

所以,当马专家高调抛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新浪财经评论区里的内容可谓是令人拍案叫绝,却又一言难尽,吓得新浪财经赶紧把评论区给关了。

可不让专家们看看自己在群众眼里的形象,他们恐怕还要为自己的高谈阔论继续兴奋下去。关键是他们自己兴奋不要紧,万一又上头了,鼓励起“青年老年人再就业,再就业后再买房”,那岂不是恶心乘了2,那谁
顶得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