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天,一个自称是顶级i人的小伙子,

“出镜报道”这门课的作业中,

因为嘴瓢上了热搜——

 “顶级i人”出镜现状,太真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顶级i人”出镜现状,太真实了!

当事人是这样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昌鑫

“嘴瓢王子?”

很荣幸得到大家的关注,我的本意是完成张超老师的出镜报道作业。我原本以为这就是个小作业,但是当真实地站在摄像机面前,周围有人来人往,我才突然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脑海里不断闪过老师课上讲的出镜报道“记者要自信”“麦克风的线要收好”“眼睛要看镜头”等等,在确认过所有形象上的细节后,一张嘴,就发现嘴疯狂地瓢。所以诞生了很多网友口中“开幕菜”“等待候炒”这样的名场面。

《出镜报道(第3版)》作者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超老师回复了这位同学——

大学四年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对新闻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第一次出镜紧张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把镜头当“朋友”。无论是i人,还是e人,只要“精诚所至”,就一定“金石为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人”“e人”源自于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人格测试中的一组个体行为差异分类。可以这么理解:“i人”=“社恐”和“e人”=“社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掌握技巧,无论你是i人还是e人,

都可以做一名合格的

出镜记者/主持人/主播

今日节取《出镜报道(第3版)》一书

“避免和减少口误的方法”

助力i人主播战胜摄像机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集中注意力

在出镜报道中需要对注意力进行分配,如果注意力分配能力掌握不好,有可能顾此失彼,导致出镜记者在口语表达的一定时段内处于无意识表达阶段或“本能”表达阶段。这种情况比较“危险”,即便发生了口误,自己也不知道。为了避免信息点表述不准确或者表达错误,应当做好笔记,以备不时之需

记笔记的方法

不要一段一段地写。

写要点就可以了,特别是在直播拍摄中。

要点是从调查、报道以及问题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

包含地名。

包含人名。

写下与事件有关的数据。

注明重要的引用

所有必要的信息都应该在你的要点中。

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你扫一眼笔记就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内容。目的是让你看一眼就知道,而不是要仔细看才知道写了什么。要点可以促使你在直播报道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镜头。

如果你是初出茅庐,你可能觉得需要把新闻故事一段一段都写下来。 如果是这样也可以,但是你之后必须进行精简,直到它们变成要点。 你可能还要给要点标上序号,这样你在尝试读笔记中的整段话的时候不至于看丢,特别是还有大量让人 分心的东西。 如果你有要点提示,低头一看就知道自己说到哪里了。 要点提示在 采访中也很有用,它使你注视你的嘉宾或镜头,而不至于自始至终都低着头看笔记本。

新闻报道中,什么都有可能会发生,所以要确定自己已经尽可能把所有要说的都清楚地写下来了。要点笔记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效、最清晰的阅读索引方法。

(二)适当运用延缓标记语

延缓标记语又称迟疑标记语,是推迟后续话语的一种会话方式。如果说话人要表达的信息暂时还没有想好,为了避免过长的停顿,说话人可以加上“嗯、啊、这个”等标记语。

使用延缓标记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呢、啊、嗯”等标记语尽量置于旧信息后、新信息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请受众注意下面的新信息,另一方面也为记者组织话语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至少要在表达完一个完整的信息单位之后使用延缓标记语,如果过多地使用延缓标记语,就会影响表达的流畅性。

(三)表达要有条理

言多必失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出镜语越长,发生口误的概率就越大;表达越没条理,发生口误的概率也会越大。对于出镜超过一分钟的出镜语(超过250字),出镜记者要特别注意出镜语的条理。电视线性的传播特点要求出镜记者的表达一次完成,几乎没有现场修改的余地(如果多次采取口误修正,会被业内人士和观众视为专业水平有问题)。同时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报道也是比较安全的表达方法,这样做不容易遗漏信息,也会减少口误的发生。

(四)控制语速

对于为数众多的有意识的口误,只要集中精神,放慢语速,心平气和地讲话,是可以避免的。越说越快,越快越容易出错,越出错越紧张,越紧张越出错……这种恶性循环在很多从业不久的出镜记者身上发生过。语速快最容易导致出错,尤其是有的人思维速度慢于语言表达速度,就会导致语流断档。而有的人思维很快,说话也很快,但留给语言表达的时间有限(例如要把字音发标准,但语速快导致字音只发到一半,发生吃字的情况),同样易引发口误。我们认为合理的语言表达速度不是单纯以出镜记者的个人判断为标准的,而是以观众的接受判断为标准。什么样的语速能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这是选择语速的最终标准。

(五)养成良好的言语表达习惯

白岩松曾说:“如果把所有的词都背下来,那么你的脸上永远呈现的是下一句话的表情,因为你永远在想下一句话该说什么。”笔者在整理出镜案例时发现,在通常情况下,有播音主持背景的出镜记者语法口误、语音口误相对较少。这说明日常大量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言语表达习惯,对出镜报道中 口误的减少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出镜记者常常有这样的心理:虽然我平常说话不太讲究,但我知道如何规范地说话,等到出镜录像(或直播)时我再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不迟。然而站在镜头前,无论直播或录播,不少记者或多或少都会有紧张心理,而且出镜的环境中充满着各种干扰因素,因此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的希望寄托在出镜之时是不太现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学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