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某产业园区。图/央视新闻截图

电力供应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没有企业愿意到基础设施都得不到保证的产业园区落户。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不久前,一家民营企业反映,2012年,他们被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招商引资到当地,投资2亿元建设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可是多年来却一直无法开展正常生产。究其原因,就是当初招商引资时正式承诺并列入合同的用电需求得不到保障。

原本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工业项目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却在引入企业后,连基本的配电设施都迟迟没法满足,这真是咄咄怪事。

而由此造成的多输局面,实在令人唏嘘。10多年来,涉事企业只进行了短暂的试生产,投资的2亿元打了水漂;对地方而言,如今整个产业园变成了烂尾项目,曾寄予厚望的大项目,却未能带来任何实际的经济社会效益;电力公司方面,当初垫资2100多万元修建变电站成了半拉子工程,导致国有企业资金巨额浪费……个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梳理该项目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虽然烂尾直接原因是电力设施不到位,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项目在启动招商时缺乏充分的前期规划,匆忙上马,使得“先上车后补票”的算盘落空,最终陷入烂尾。

比如,招商引资时政府方面承诺保障电力供应,并列入合同,但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事先纳入规划。同时,建设主体、建设许可、土地划拨等关键问题都处于搁置状态,前期仅有的建设动静基本上都是“市区领导口头推进的”。可以说,项目烂尾的隐患在一开始就已埋下。

客观说,由于建设审批等各方面需要时间,有时候为了抢占招商时机,“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在招商引资中并不少见。而且,往往越是大项目、重点工程,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且不说这种模式很容易触碰程序底线,也给项目的顺利落地增添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同时,正因为一些地方习惯了“先上车后补票”,也使得一些招商引资项目容易陷入过度“内卷”的尴尬。也即,在缺乏科学论证和落实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就在口头上大肆比拼招商条件的优惠程度,试图“先把项目招来了再说”。

这种招商心态,虽然在一些地方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却容易放大招商引资竞争中的“浮夸风”,造成“恶性竞争”,也容易给市场主体带来误导。

毕竟,企业布局项目本身需要客观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决策,而地方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开出“诱人”的优惠条件,便容易给企业造成错误预期。最终,口惠而实不至,兑现不了承诺,不仅是“坑”了企业,也影响到招商引资成果的落地。像这起事件中,项目合同是签订了,但最后招来了就烂尾,又何苦来哉?

随着越来越多的“先上车后补票”式招商“黄”了,不少地方也开始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如有的地方明确强调,对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各相关部门不能再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模式,必须做好项目前期规划工作,消除后期风险隐患因素,有多少钱办多大事,所上的项目要实用,符合地方发展实际。

但是,随着近年招商引资的竞争更为激烈,对这种招商引资“潜规则”仍不能放松警惕。这一方面需要优化招商引资考核,实行重大项目终身负责制。不能仅看合同和数字,而忽视了实际的落地产出,以杜绝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政绩而盲目招商。

另一方面,既要重视提升审批效率,对招商引资形成积极的营商环境支持,也要把牢审批、规划的程序关,彻底堵住突破程序要求的“先上车后补票”甚至是“不补票”操作,让招商部门真正尊重程序,习惯在合规前提下招商。

无论如何,招商引资,最终需要靠社会经济效益来说话,而不能沦为一种纸面上的“数字秀”。各地都应意识到,突破程序和规则招商,看似是“捷径”,但最终可能变成一场豪赌,将企业和地方发展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此事中,十多年前成功招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烂尾至今,在整个汽车产业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当下,这可能意味着地方错失了整个汽车产业升级的机会。代价之大,催人警醒,也应该有人负责。

撰稿/重舟(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