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李伯重

道光时期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时期中,中国经济开始由18世纪的长期经济成长,转变为19世纪中期以后的经济衰退,而这个衰退又是19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基础。因此,对道光时期中国经济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是认识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起点。

何谓“道光萧条”

中国在19世纪上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龚自珍。他在嘉庆末(约1820年)就已明白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因为此衰退始于道光时期,因此吴承明称之为“道光萧条”。他并指出:这次萧条是在清朝国势已衰,农业生产不景气,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十分严重。冯尔康也指出到了道光时代,民困导致民变,即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

“道光萧条”,主要是市场萧条,最突出的表现是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银价由每两合钱1000文增至2200文,江南米价跌落约25%。

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主要受害者。事实上,江苏巡抚陶澍在1825年就说:“江(宁)、镇(江)、苏(州)、常(州)等处,小民生计,外虽见有余,内实形其不足。”后任巡抚林则徐在1833年也说:“民间终岁勤劳,每亩所收除完纳钱漕外,丰年亦不过仅余数斗。自道光三年水灾以来,岁无上稔,十一年又经大水,民力愈见拮据。是以近年漕欠最多,州县买米垫完,留串待征,谓之漕尾,此即亏空之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厉行节俭的道光帝

“道光萧条”与19世纪中国经济衰退

“道光萧条”之说与麦迪森(Angus Maddison)近年来的研究结论颇为一致。麦氏运用实际购买力的计算方法,对过去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作了计算: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而在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甚至快于欧洲。然后,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并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出现人均GDP下降的地区。由此而言, 1820年代确实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生大转折的起点。而1820年代正是道光朝前期。

上述“道光萧条”所体现的经济衰退,也清楚地表现在江南。姜皋就松江府西部的具体情况,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叙述。

首先,田价大幅下落。姜皋说:田底价,“下乡之膏腴者最贵,以粮较轻而租易得也。然三十年前亩值七折钱五十两者,甲戌(嘉庆十九年,即1814年)歉收后,已减十之二三。自癸未 (道光三年,即1823年)至今,则岁岁减价矣。癸巳(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冬间,此等田欲以易钱十千,无受之者。等而下之,有亩愿易一千钱者,则尤难去之耳”;田面价“亦视其田之高下广狭肥瘠以为差等。向来最上者一亩可值十余千,递降至一二千钱不等”。

其次,农业产量降低而成本居高不下, 农民生产无利可图。“上丰之岁,富农之田,近来每亩不过二石有零,则一石还租,一石去工本,所余无几,实不足以支持一切。况自癸未大水以后,即两石亦稀见哉!”“自癸未大水后,田脚遂薄。有力膏壅者所收亦仅二石,下者苟且插种,其所收往往获不偿费矣。地气薄而农民困,农民困而收成益寡,故近今十岁,无岁不称暗荒。”

第三,农民收入锐减,难以维持正常的再生产。“壬癸(道光二、三年,即1822、1823年)以来,见乡农之凋敝日甚也”;“民生日蹙,则农事益艰,如耕牛有不能养者矣,农器有不能全者矣,膏壅有不能足者矣。人工缺少则草莱繁芜,旱潦不均则螟蟊为患,勉强糊口,年复一年,以至于卖妻鬻子,失业之农,填沟壑、为饿殍者,不知凡几。即素称勤俭而有田可耕者,亦时形菜色焉”。

第四,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往年农之不匮乏者多赖之。自近今十数年来,标布不消,布价遂贱,加以棉花地荒歉者及今四年矣。棉本既贵,纺织无赢,只好坐食,故今岁之荒,竟无生路也。”

姜皋所说的情况,与我们根据有关材料得出的结论颇为一致。由于尔后江南经济衰退日益加剧,因此我们可以说1823-1834年是长期衰退的开始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导致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道光朝经济衰退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那些导致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导致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以往学界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的看法主要有“人口危机”说和“阶级冲突加剧”说。但在江南,仅“人口危机”和“阶级冲突加剧”两项,尚不足解释太平天国运动之能在此地持续多年的原因,因为在太平天国波及江南之前,我们并未见到“人口危机”和“阶级冲突加剧”在江南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王业键指出:“农民——太平天国的主要群众——的不满,很大部分和银价上升、农产品价格下落及经济萧条有关。而且,商业化愈高地区,农民受市场变化的打击愈大,他们的不满情绪也愈高。这点认识或许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何以太平天国政权存续期间的活动范围多局限于长江下游。”

由于“道光萧条”对于商业化程度高的地区的影响更大,因此至少是就江南而言,“道光萧条”及其附带结果应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多年的主要原因。

那么,导致“道光萧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许多学者们在寻找这些原因时,往往把眼光转向西方,认为江南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西方近代工业的冲击。这一点,时人早已注意到。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包世臣就已惊呼:“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松、太两属,以木棉入优,精胜苏属。近来洋布盛行,价止梭布三之一,梭布市必减滞,……年复一年,亦断难堪此□削矣!”“商贾不行,生计路绌”(16)。但是从中国棉布出口的情况来看,在19世纪初期,西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然是颇为有限的。因此在1820年代,我们尚不能说这是导致江南经济自1820年代开始进入衰退(即“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候剧变与大萧条

导致“道光萧条”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的气候剧变。

19世纪初期是全球性气候剧变时期。自大约1816年起,北半球气温剧降,最低时的年平均气温比1880-1975年的平均气温低出0.6℃,是自17世纪以来最低的。紧接着这个剧降的,是一个长达15年的气候波动时期。直到1830年以后,气候才变得稳定一些。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气候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气候史学者已证实:在华中和华东,1740- 1790年的半个世纪是一个温暖时期,年平均气温比今日高出0.6℃。与此相对照的是,1791- 1850年的半个世纪是一个寒冷时期,年平均气温比今日低出0.8℃。最低的年平均气温出现在 1816年,该年平均气温竟然比今日低出2℃,并且是自小冰期(mini-glacial)以来的最低气温。有些气候学家则认为中国的第6个小冰期始于1840年左右,一直延续到1880年代。而上述中国的气候变冷在华北、华东和华中最甚(26)。尽管在此寒冷时期开始于何时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大多数中国气候学者都认为在1816-1840年间华东出现了以气温剧降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剧变。

气候剧变也表现在湿度的剧变方面。在中国,气温与湿度的变化有着密切连续。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受两大季风的重大影响。华东地区对此变化十分敏感,因为低温会使得两种气流在此停留并且交锋,从而导致降水增加。

19世纪初期的气候剧变,也表现在松江所在的江南地区。张德二和朱淑兰指出:在近代上海地区,气温在1800年以后剧降,在1831年达到谷底,到1840年前后才稳定下来。而刘昭民指出此时期的冬季平均气温降至0℃以下, 比20世纪后期低出2-3℃。大雪成为冬季常见情景,太湖常常结冰,而这些情况在此前后都不多见。张培远关于江南气候史的研究则指出在长江三角洲,1776-1820年是一个偏干燥的时期,而1821-1890年则是一个偏潮湿的时期;在此二时期之间,没有一个过渡时期。换言之,在此地区,气候在1820-1821年间迅速地从一个干燥的时期转变为一个潮湿的时期。

因此很明显,在江南地区,1823-1834年是一个气候剧变且不稳定的时期。在此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波动,例如1809年的奇寒和1814年的大旱。但是这个剧变的主要标志是1823年的大水。尽管这次大水灾波及了众多地区,但由于其地形,松江是受灾最严重者之一。这一点,金粟山人和武林退守在为《浦泖农咨》作的跋中已说得很清楚:“浦泖处三江五湖之汇,昔称上腴”;“吾松居东南最下游,潮水挟淤泥而入,涂荡尽田,且夺水为田,故水亦反夺之。又,地滨海,常苦风,其发在六七月间,于早禾为不宜。且苦苦雾,谷吐穗时经雾即浥,雾即蒙,故是咎征。所宜惟晚稻,若饱绽之后,淫雨相循,农又伤矣”。而姜皋更明白指出:“吾乡地势低洼,稻熟后水无所放,冬遇淫霖,一望白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而言,对于江南大部分稻田来说,在栽培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气温较高,则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较佳,从而亩产量也较高。反之则较低。换言之,在较劣的气候条件下,用同样的人工、种子与肥料,却只能获得较低的产量。典型的例子是松江府华亭、娄县两县的水稻平均亩产量,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一般在3石左右,而在1823年水灾以后,下降至2石以下。江南其他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情况也大体如是。例如棉花是松江东部上海等县的主要农产品,但是道光三年的水灾、道光九年以来阴雨,特别是道光13年夏秋间霪雨,导致上海县木棉歉收,“每亩约一二十斤,乡民忽起捉落花,结队至田,主不能禁,有采铃子用火烘者”。姜皋在道光十四年说得很清楚,“棉花地荒歉者及今四年矣。棉本既贵,纺织无赢,只好坐食,故今岁之荒,竟无生路也”。棉价上涨致使纺织无利可图,从而又沉重地打击了江南的另一经济支柱。此情况一直延续下去,江南经济自然陷入长期衰退。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约自1820年代初期始,松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个衰退是全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部分,而其直接原因是1823年开始的全球气候剧变所导致的严重水灾。依照一些气候史学者的说法,清代中叶(康熙五十九年至嘉庆二十五年,即1720-1820年)是一个比较暖和的时期,而清代后期(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六年,即1840-188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6个小冰河期,而道光元年至二十年(1821-1840年)则是两个时期之间的转折时期,因此出现气候的剧变是不难理解的。这个转折时期也恰巧是“道光萧条”时期,由此开始了 19世纪的危机。气候的剧变期和经济的衰退期在时间上的重合,应当不是巧合。

事实上,这个气候剧变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引起了严重后果。例如在欧洲,从被称作“没有夏天的一年”的1816年开始,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浪潮。这启发了我们:在探讨19世纪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时,气候变化绝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