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何竹梅

5月19日,“阅美湖湘,点亮成长”湖南省第二届中小学阅读教育论坛在长沙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长沙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彭健就“阅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独特作用”这一议题,发表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早在2020年,中央宣传部就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不仅应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应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时尚。近年来,读书学习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特别是正确引导青少年在阅读中成长,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长沙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彭健在讲到“阅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时认为,与好书为伴,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穿越古今、跨越山海,不仅有助于遇见更多的人,更有助于真正“看见”自己,增加同理心,建立起自我与外界更加丰富多元、温暖有力的联结。这正如西汉刘向所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来说,面对的是多姿多彩的信息化社会,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几乎占据了青少年的“闲暇”,自觉“读书”者越来越少,从某种角度来说,“愚”确实难治。

青少年的“愚”,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愚蠢”,而是体现在扭曲的心理上。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往往单凭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互联网带来的兴趣与享受,对人生、对世界缺乏深入的思考,对具体事件的看法也往往很片面。这样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矫正,那就可能真的要“愚”下去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通过精选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实现读者与作者的跨时空交流,产生观点的共鸣和碰撞”,那就可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好书中受到熏陶,正确的价值取向自然就形成了。

当然,在青少年中推广阅读不是突击性的一次“活动”,而要形成一种常态,在不断的日积月累中,才能收获健康的心理,积累广博的知识,提高精神的境界。陈寿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当我们把读好书形成一种习惯时,那就如同一日三餐那样自然。须知,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只有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才不会觉得“读书”占据了自己的时间,才不会感受到是一种负担,或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任务,从而乐此不疲。这种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就会更加宽广。

那么,怎样才能让青少年自觉徜徉于书海呢?彭健认为,通过亲子阅读来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阅读是一种学习,并且是高境界的学习,不但青少年需要,父母长辈也需要。因此,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共同沉浸于书籍的海洋,分享阅读的快乐,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更容易培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好书”这股源头活水,就能让心灵在书香中徐行,继而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湖南省第二届中小学阅读教育论坛,以“阅美湖湘 点亮成长”为主题,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烹制出一道文化大餐、精神大餐。在论坛上,大家“共享阅读之美,共议阅读与成长”,让校园溢满书香,让书香涤荡灵魂。通过阅读教育论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更体验“悦读”,从而演绎为生活中的“时尚”,在“好书”的世界里畅游,成长的路上一定洋溢着缕缕“书香”,美好的人生更加辉煌灿烂!【责编: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