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多所高校相继呼吁学生诚信跑步。5月17日,南开大学体育部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部分同学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特色马拉松项目课程,在网络上发布代跑信息,此举严重扰乱了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秩序,相关部门已联络公安部门协助处理。5月15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在官网上通报了27名学生作弊情况。4月27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也对该校部分学生在校园跑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学校要求学生在手机等移动设备安装“步道乐跑”“运动校园”等App,对跑步的次数、里程数、速率等做出详细规定,进而对学生课外锻炼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与监测,且App上的数据与学生体育成绩直接挂钩。但不少同学并不买账,利用外挂软件、骑车代跑、接力跑、找人替跑等不诚信现象与作弊违规行为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方面。

其一,相关技术规范与规定不尽合理。譬如,有的同学不喜欢跑步,但喜欢打篮球或踢足球,但不好意思,学校只认跑步这一个运动项目。换言之,你就是打再多场篮球,App上也没有相关数据,也被视为无效。又如,部分学校在特点区域设置了虚拟电子围墙,学校必须在规定区域范围内跑步,如超过规定范围,则跑步亦被视为无效。

还有,学生被要求遵照一定的速度,不可过快,亦不可过慢,且跑步过程中必须经过由相关跑步软件随机生成的指定点位,过快、过慢或没有经过若干点位中的一个,则该次跑步都被记录为无效。这意味着,不少同学实际上跑步时间足够长,运动量也足够大,但有可能是没有一次达标。关于跑步的动作要领,相关方面也做了详细的技术规范,跑步过程中倘不满足动作要领,成绩亦被视为作废。

其二,就跑步软件本身而言,具有显性或隐性的商业化功能。全国那么多高校,但采用的跑步软件就“步道乐跑”“运动校园”等几种,且这些软件可以被体育老师直接用于成绩登分,并据此软件生成的数据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换言之,全国大学生的体育成绩及相关绩点,与有限的几个软件直接挂钩。而且,不少App在进入前都存在广告植入的现象,且广告点击进入后,不单是一个网页或弹窗,还会自动跳去其他的软件,推荐其他商品,明显存在诱导学生进行各种消费的不良导向。

各大高校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即希望同学们坚持运动、锻炼身体,但为何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从根本上讲,是学校的工作思维出了问题。部分学校认为,我掌控你的成绩与绩点,你就得听我的,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我规定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殊不知,很多大学生拒斥各种带有强烈形式主义色彩的“打卡”,他们不想被同一把尺子丈量或评价,他们的身体禀赋千差万别,运动方式与习惯也是千差万别,学校用跑步软件及App对学生进行监督与评估,图的主要是管理上的便利,而对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视而不见。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体质的确有待提升,重视高校体育意义重大,偶尔的强制性也无可厚非,但不代表强制性一定要牺牲人文关怀与科学性。跑步App设计者应当考虑大学生的运动需求、运动方式与运动习惯,对全体学生开展全面深入与严谨的调查后再做决策,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做决定。说得极端一点,设计者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爱运动的懒学生,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可以让他(她)走出宿舍,从被迫运动,走向不反感运动,不抵触运动,进而喜欢与爱上运动。

作者姚华松系广州大学教师,黄颖敏系江西理工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