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萧春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住厦门翔安区,有一天,突然发现附近到处都种着火龙果。

香山脚下、九溪边、田野里,竖着一排排齐胸高的水泥桩,帮助 一种仙人掌类的植物向上攀援。植物的肉质茎为三角柱状,扁而多节, 仿佛宽厚的蟹爪,锯齿状的棱角处长着小刺——退化的叶片。当茎干爬上水泥架时,就会被果农去顶,分蘖成更多的肉质茎枝,从两边耷拉下来,仿佛垂挂着一条条碧绿的霸王鞭,鞭上镶嵌着红色的球果,犹如“流星锤”——火龙果是刚猛、霸气的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卖火龙果,因为口味清淡,我不大喜欢,但是我承认,火龙果形象俊美,椭圆形红色球果上,苞叶像龙鳞一般呈火焰状,焰尖由红转绿。把它拦腰切开,就裸露出灰白的果肉,混合着细黑的种子,仿佛已经撒好了黑芝麻。用一把小汤勺挖果肉最方便, 果肉细腻爽脆,颇为清雅,唯一的缺点是不大甜。

闽南属于南亚热带气候,阳光充足,生长的水果如香蕉、荔枝、龙眼、甘蔗等都很甘甜。比较起来,火龙果就像滋味寡淡的主食,缺了点精神。这也许是个人的偏见吧。

我经常开车在翔安的乡村转悠,据我所知,大宅村的果园最为壮观。大宅是美丽的古村落,位于香山西麓,散落着古榕、池塘、宫庙、宗祠和红砖大厝。田野上竖立起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柱,披绿挂红,像是阅兵的队列;果园上方还安装了一排排灯泡,仿佛夜晚还要彩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道火龙果夜晚开花,猛然想起苏东坡的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我有点疑惑 :不会吧?如今的果农都这么文艺,有心情趁夜赏花吗?看到一位中年果农正在剪枝,我过去询问。他告诉我,那是补光灯,让火龙果晚上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火龙果花果同时,通常一年产果十余批,用上补光灯后,它们夜以继日地生长,可以产果十六七个批次,亩产超过一万斤。“你们晚上也可以来看哦,亮灯时很漂亮的,有人特地来拍照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没有种火龙果吧?”我问道,“大宅村什么时候开始种火龙果的?”“大约2000年吧。最早是台湾农民来种,品种也是从台湾引进的,能挣到钱,然后大家都种。”他说:“我们大宅村的火龙果很有名的,特别甜,每年还举办火龙果节呢。”我笑道:“我吃过火龙果,不甜,不大喜欢。”“你吃的一定是白肉品种,甜度较低。”他说,“我们种的主要是红肉品种,红皮红心,甜得很。你吃了就知道,要不要买几斤回去?”

他在果园里剪下六七个成熟的火龙果,当场劈开一个,红肉黑籽,红艳欲滴,看上去有点血淋淋的。我在果园里大快朵颐,感觉红肉火龙果水分更足,肉质偏软,入口即化,的确比白肉火龙果更甜。我买了几斤回家,冷藏后的火龙果,口感清甜,转眼就吃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火炎 摄

火龙果是一种新兴水果,我查找资料,打探它的底细。《中国植物志》(1999)介绍说,火龙果的中文名为量天尺,又有霸王鞭、三角柱、龙骨花等俗称,属于仙人掌科量天尺属,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有资料说,荷兰人1645年便将火龙果引进了我国台湾,法国人1860年前后把火龙果引入了中南半岛。然而,此时的火龙果还属于野果,太酸, 很少人食用,主要作为观赏植物栽培。

越南最早把火龙果当成水果种植。据说越战时期,美军从飞机上向越南国土洒下了大量化学落叶剂,草木尽死,只有火龙果健旺地活着, 人们视之为救命食物。战争结束后,越南开始大规模栽培火龙果,并向周边国家出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就是说,是越南人把火龙果改良为一种水果。

越南生产的就是白肉火龙果,红皮白心,肉质鲜嫩,甜度较低。1983年,我国台湾省从越南和中南美洲引进多种种源,杂交选育出红龙果。差不多同时,以色列也引进种源,培植出红龙果、黄龙果等品种,在沙漠里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台湾省选育出的火龙果,果肉为紫红色,又称红龙果,大大提高了果肉的含糖度,更加可口。20世纪90年代,台商将红肉火龙果引进闽南地区种植。

作为一种热带水果,我国火龙果的主产地在两广、海南岛等热带地区。前段时间我路过南宁市,但见辽阔的郊野,一排排火龙果绵延向天际,郁郁葱葱,在灼热的阳光下没日没夜地疯长,开花结果。广西街头,堆成小山的火龙果每斤不过一两元。据媒体报道,2021年我国的火龙果产量超过越南,成为全球第一大火龙果生产国。

来自美洲的火龙果,短短三四十年就风靡我国大江南北。在甘肃、 山东和辽宁等北方省份,人们为火龙果搭建起温室大棚,四时采摘。火龙果的快速崛起,颇为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八月,“作家眼中的翔安”采风活动举行,我随作家采风团来到大宅村,乘坐电瓶车参观果园,听村干部讲述他们与火龙果的故事。2021年,大宅村种植的火龙果面积1400余亩,年产值约4500万元, 是厦门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除了红皮白肉火龙果、红皮红肉火龙果(红龙果),村里还栽培有黄皮白肉火龙果(黄龙果、燕窝果)等新品种。

鲜果不易保存,村专业合作社于是开发了火龙果系列加工产品, 包括火龙果干花、干片、茶、酒、冰淇淋、鱼皮花生、蛋卷、蛋花酥、 面线、馒头等,物尽其用。火龙果种植还带动了乡村旅游,每逢周末,采摘园、集市、餐馆和民宿人气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发现,火龙果干片很好吃,烘干后的果肉因为去除了水分,比鲜果更甜。在火龙果专业合作社门外,我看见刚剪下的几大筐火龙果花苞,浅绿色,仿佛一枚枚瘦长的幼果,也有火焰般的绿萼。两位妇女埋着头,用小刀一一剖开,露出淡黄色的娇嫩花心。这么多花苞,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被剪除,开膛破肚,我有点惋惜。村民说,为了保证果实饱满,供养充足,果农要把多余的花苞剪除,每根枝条留下一两个。这些花苞原来都是扔掉的,如今脱水后制成干花,煲排骨或番鸭汤风味极佳。

香山街道大宅社区是陈氏聚落,相传明嘉靖年间,陈氏始祖从金门大宅村迁来,以原地名命名,故称“浯阳衍派”。陈氏家族耕读传家,二十多年前与火龙果偶然相遇,就将良田都用来种植这种新奇作物,并因此致富。离开大宅村时,我闪过一个念头:陈氏种植火龙果会持续几代人?火龙果最后会完全归化,成为荔枝龙眼那样亲密的乡土水果吗?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春雷,记者、编辑、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郭又惊、十步等,福建泰宁人,从事文学、艺评和人文地理写作。曾获中国新闻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撰稿人。已出版《时光之砂》《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海族列传》《厦门纪略》和“中国的掌纹”书系等著作20余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翔安机场——和平之翼,翱翔蓝天

悦读·翔安|璀璨美好的“视界”

悦读·翔安|当传统村落遇到当代艺术

编辑\王妍 文章摘自\《青春翔安 勇立潮头》

校对\新媒体采编组

审核\任旭萍 朱毅力

翔安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