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古碑文考释系列(贾庄之五)

(附功德碑残石二块)

简介:

残碑存贾庄村民院内,石灰石质,残存碑右侧中下部,高39厘米,宽44厘米。

碑文

……洞儿庄有朝阳洞佛寺一所,历阅碑记,于大明嘉靖三十四年……至大清乾隆四年建东西房六间,至十九年建南房三间,门……不固,椽颓瓦裂,栋宇彫残而莫甚,此亦将晦将废之际也。幸……之功,囊虚难做广远之业。维(唯)养晦韬光至五十一年.始与总管老王……之。既会本社,随轻重以周施;丹恳四方,凭多寡以给助。挂面……五间,功(工)程浩大,货财(材)不足大木,山主所施小椽。合社公议,依然功课……废者于此而兴。佛像增辉,诚有资于瞻仰;宇堂宏大,亦……功烈与施财之姓名,亦当勒碑同志不朽云。

……学弟子赵学智斋……

……邑庠生员赵学仁恭……

……庠生赵盛晋、□生赵盛吴 侄男监生学礼、监生学信、监生学恭、监生……

……管老王官耀、党从善、□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词语解释:

(庠生、监生注释见前几篇,不再重复)

1.朝阳洞佛寺 位于贾庄村西约五里洞儿上自然村北山沟内,原建筑为山崖上凿挖窑洞,外建木构覆瓦顶檐廊,今窑洞尚在,檐廊不存,仅余痕迹。该寺始建年代不详,据残碑记载,曾有明嘉靖和清乾隆重修碑记

2.莫甚 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3.晦 本义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又指夜晚。此指建筑物颓败,形容昏暗。

4.维 通惟或唯,意思是只有,只能。

5.养晦韬光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它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寓意是告诉人们应该坚忍、谦虚、谨慎、深藏不露,保持沉静、冷静和理智,蓄势而发,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6.管老 管理庙内事务的人,通常为年长者。

7.社 民间协议成立的管理庙务的结社组织。

8.丹恳 形容言辞真挚、态度真诚。丹,红色,表示赤诚。

9.功课 现一股指学生的课业,古代指对属下工作成绩的考核,又借指每日必做的事情,此义为后者。

10.功烈 指功勋和业绩。

残存碑文大意:

……洞儿庄有朝阳洞佛寺一所,通过观看历代碑记,得知该寺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创建或重修),到清朝乾隆四年建东房和西房共六间,到乾隆十九年建南房三间和门楼……(时间久了)房屋已不甚坚固,椽子糟朽,瓦也开裂,整个建筑残破得非常厉害了,风雨飘摇,到了将要毁坏废弃的时候了……包里没钱、财力匮乏就做不了大事,只有静心等待时机。到了乾隆五十一年,(村人)才与总管老王官耀等协商重修之事,号召本社之人量力施财,并诚恳地请求四方乡邻给予资助,多少不拘……由于工程浩大,大型木材严重缺乏,而山主捐施的都是椽子之类的小型木材。合社人等集议,达成共识,仍然要筹集资金,购买大材,完成这项必须完成的工程……残破凋弊的寺庙从此兴盛起来了。佛像辉煌,可供信众瞻仰;殿宇巍峨,也(使人们壮观)……(这次修庙的)功绩和施钱财的人们不能埋没无闻,应该刻之于碑石,以志不朽。

残碑赏析:

这是一个修庙记事碑,碑文简略追叙了前人的三次修庙,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一次修庙过程,是现存唯一的一则朝阳洞佛寺的珍贵史料。

它的珍贵,不仅仅因为它记载了几次修庙,更在于它上面保留了参与修庙的这些人的落款,而这些人都是贾庄赵氏族人,并且都是读书人。请看:

撰文者后学弟子赵学智,书丹者邑庠生员赵学仁,参与者庠生赵盛晋、□生赵盛吴 监生学礼、监生学信、监生学恭、监生赵□□等。

这还仅仅是这块残碑上现存的信息,并不包括碑石残缺部分,而缺失的部分焉知没有相关的信息呢?

我们把贾庄村发现的这些残缺不全的功德碑和墓碑所记载的信息碎片缀合在一起,尽管只能做个不完全统计,仍然得到了下面这个贾庄村赵氏读书人简表。

贾庄赵氏士人录

贡生1人

赵麟瑞

监生11人

赵麟祥、赵盛吴、赵振声、赵学礼、赵学良、赵学信、赵学恭、赵殿桢、赵殿柱、赵得修、赵□□

生员4人

赵昌胤、赵学仁、赵殿槐、赵履坦

儒士1人

赵学智(自称后学弟子,学履不详,从撰文看程度不低于秀才)

武生1人

赵殿安

合计18人

了不得!在落后贫穷的清代,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村,据不完全统计,百余年间居然有近二十名读书人,占人口比例之高出乎意外。恐怕在当时的社会,通都大邑亦不过如此。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农村,特别是偏僻的山区农村,很多村子都没有一个读书人,过年写对联,要跑数里路请人写。万一找不到,贴两条红纸的大有人在。即便是写下了,不认识字,贴反贴倒的也大有人在。

那个时候,是中国社会的科举制时代,没有现在学校分大学、中学、小学这种阶段性教育和分年级的概念,无论是国家最高学府,还是府、州、县学,还是乡间私塾,还有书院教育,用的教材全相同,都是五经四书之类的经典课程,学位高低全凭考试。通过县里的县试和府里的府试以及省提学使亲自监考的院试三级考试才能成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通过省城举办的乡试才能成为举人,举人通过在京城举办的会试和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连秀才考试都通不过叫童生。即使一直念下去念到老,考不过还是老童生。念几十年,把家庭拖垮的人并不稀罕。所以,老百姓有句话叫“穷供书”。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贾庄村能供出这么多读书人,说明贾庄赵氏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贾庄赵氏家族曾经的辉煌。

后记:

2023年9月21日,我第二次应约赴贾庄调查碑刻,那天先拓了赵氏一支先祖赵衍统的墓碑和国子监生赵振声的墓碑。后来就成了名副其实地捡拾碎片,有赵殿柱为其母立的恩德碑残石,有一组五块残石,后来通过分析内容命名为“某孺人功德碑”,大大小小七八块。工作之余,随赵氏族人在古村内游览一圈,从建筑布局到用料装饰再到建筑规模等方面充分体会到了赵氏曾经的辉煌。

当经过一个无人居住的院子的时候,一眼瞥见院门的柴扉后顶着一块尺余见方的石头,直觉告诉我,这是块残碑。于是,与一行人一起推开柴门,把石头正面翻过来,一看,果然是碑。而且上面的残存信息还是很丰富,遂大喜。立即让人取来工具,把它拓印下来。当时就进行了识读,了解到洞儿上有朝阳洞佛寺,并且有明嘉靖和清乾隆的古碑。当即表示,这个地方我要去。于是,有了一周后的洞儿上之行。

9月28日,是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漫天大雾。到了洞儿上村,一行人冒着毛毛雨,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村后的一条山谷走了约三华里,爬上两条两米多高的石堰,穿过茂密的玉米地,到了朝阳洞佛寺遗址。

然而,遗址内的现状令人大失所望,原来的木构廊檐已不存,仅留痕迹。唯余两孔土窑洞张着大口,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在茂密的玉米地里穿梭,看遍了周边的地垅,没有找到一块有字的石头,也就是残碑的碎块。

真的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来时的期盼和希望荡然无存,一行人拖着疲惫的双腿铩羽而归。

回来的路上,路边一株大杨树上长出了几大丛木灵芝,洁白晶莹,让人眼前一亮,给大家低落的情绪注入了一丝活力。热心的向导翘起脚跟够着给我们采了几朵,分给大家。

这几朵灵芝,于是就成了此行的最大收获了。

探索就会有收获,然而更多的时候会是徒劳。这也是这项工作的常态,更是无奈。

所以,必须要有耐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

功德碑残石1

简介:

残碑存贾在村民院内,石灰石质,残余首部,余高33厘米,余宽50厘米,碑阳饰龙纹,额曰:德流一方。碑阴纹饰不清,额曰:寿增千秋。

碑文:

大……

碑阴文:

……象……闾里……且曾……此(比)南山道路……心写心藏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残石分析:

这是一个功德碑的碑首部分的两面,从两面碑额“德流一方”及“寿增千秋”和碑文残存的十余字看,是为一位曾经修过南山道路的德高望重的长者立的,是为在世的人立的,这种情况很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

功德碑残石2

简介:

残石存古前院东南角,石灰石质,残高29厘米,残宽44厘米。

碑文:

……堂眷弟……

……沐端肃……

……处首事人:

赵必全、生员张攀桂、王汉元、崔光前、张治元、张紫荣、张腾蛟、李建中、从九张静观、李光星

残石分析:

这是一块功德碑中部撰文、书丹及首事人的落款部分,撰文者仅余称谓“堂眷弟”,书丹者仅余敬辞“沐(浴)端肃”,首事十人尚全部保留,而且还有个生员张攀桂,从九品官员张静观,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岁在甲辰桐月中浣之吉读山老农识之于故鄂城

请欣赏短视频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