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伐后十字路口的国民革命军

通常大家都称为德械师,但文叔更倾向于称之为德式训练师,指的是受过德国式训练的中华民国国军,简称德式师。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特色的部队诞生呢?这个就要讲到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那就是北伐。

北伐成功是在1928年,但在这之前,历史课本经常会提及,北伐的艰难。当时,北伐军当年只有10万人,而面对着军阀,他们通常拥有20几万甚至30几万兵力,甚至像张作霖一样有50万军队。尽管人数较少,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力却很强大。关键在于,早期的国民革命军接受了苏联的军事训练和装备支援,比如著名的莫辛-纳干步枪,以及来自苏联的教官。因此,可以说,国民革命军最初是一个受西方化影响的部队。

正在接受顾问训练的北伐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后来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国共分裂。在这个时候,苏联原本计划支持国民党,前提是国共两党合作。但随着国共分裂,苏联撤回了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北伐胜利后,也就是民国17年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开始意识到,要想中国军队进步,就必须引进外国顾问。但苏联已经不支持了,这让蒋介石陷入了困境。

蒋介石曾留学日本,因此日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由于日本曾在北伐期间干涉过中国内政,蒋介石对日本并不完全信任。那么,除了日本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呢?美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遗憾的是,在一战后,美国陷入了孤立主义,不愿再介入其他国家事务,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远东国家。

1920年代,全球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那就是经济大崩盘。这使得美国更加不愿意介入其他国家事务,包括资助中华民国军队。

蒋介石考虑过与英国合作,但他觉得英国的代价太高。英国愿意提供军事训练,但要求中华民国放弃一些商业特权,如开放港口或铁路收益,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烦恼,因为条件太多了。他真的希望找到一个既有效又代价不高的国家来帮助训练军队。

早期的北伐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也是一个选择,但是蒋介石觉得法国的条件也有些棘手。经过一番考虑后,蒋介石发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与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对接。为什么会有这个机会呢?因为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战败,但其军事实力仍然强大,尤其是在西线战场压制英法联军,并且在东线战胜了俄罗斯。然而,根据战败国的条约限制,德国的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导致大量德国军人失业,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希特勒的美术家。因此,德国急需重建国际关系以及赚取外汇,而中华民国正好符合这些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械师的由来 中德一拍即合的蜜月期

德国不仅需要安抚失业军人,还需要改善经济状况。因此,与中华民国建立联系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中华民国需要军事上的合作,因此愿意与德国建立关系。这样的合作有助于活络经济,所以双方开始了初步的接触。一开始的接触比较低调,因为蒋介石提出希望德国派遣一些高级军事人才,比如一战后期最重要的决策者鲁登道夫,但德国政府拒绝了这一请求。他们表示,派遣太过知名的人物可能会引起外界的猜疑和质疑,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灰色地带的方式,通过商业顾问的身份来进行合作,这给了双方一些解释的空间。

德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接受了这种方式,于是在1920年代,中德合作正式开始。德国派出一些军官组成顾问团来到中国,指导国民革命军进行现代化工作。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这个顾问团逐渐扩张,并最终确定为中华民国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个过程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奇怪,但后来这个军官团不再需要隐藏身份,正式承认他们的身份,主要就是因为希特勒的上台。

德国军官正在为中国军官讲解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上台执政后,意识到要重振德国的军事实力,需要大量资金。商业顾问模式的交易资金相当有限,于是德国开始寻求扩大与中华民国的合作。中华民国当时掌握着德国急需的稀土等资源。稀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丰富的资源之一,例如用于军事科技的钨矿等。德国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并正式确定了与中华民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双方达成协议,中华民国提供原材料,如棉花和稀土等,而德国则提供军事顾问团和先进的军事武器。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华民国的一些精锐部队外观与德国军队十分相似,甚至装备了类似德式头盔的军用装备,其中包括了1936年款式的头盔。这些装备成为了中华民国精锐部队的象征。德国最著名的步枪毛瑟步枪也被引入到中华民国的军队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中华民国的军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早期的军阀混战导致各个部队使用不同类型的武器。例如,受到不同国家支持的军阀可能会装备日本的三八大盖步枪或者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然而,随着北伐的成功,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军,但武器却仍然不统一,有些部队甚至使用七八种不同的步枪。

面对这个问题,蒋介石提出了中德合作,希望能够获得德国的毛瑟步枪的生产授权和图纸,从而自行制造自己的制式武器。德国不仅提供了图纸,还派遣顾问来指导中国如何建立现代化军事工厂。在此基础上,中国制造出了第一把国军的制式步枪,后来被称为中正式步枪,与毛瑟步枪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步枪外,中华民国还制造了毛瑟军用手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全自动连发的制式武器。尽管德国后来放弃了这种手枪,认为它准确度不高且过重,但中华民国军队却接收了这种武器,拥有了自己的独特装备。

持毛瑟军用手枪的中国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长时间的军阀混战,世界各国开始限制向中国出口武器,以防止助长军阀混战的局面。尤其是那些威力强大的全自动武器,如步枪和冲锋枪,都被列为禁运品。中国国军最初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但毛瑟手枪并不在禁运范围之内。由于手枪连发的威力相对较低,大部分国家并未对其施加限制。

早在中德合作之前,毛瑟手枪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备受欢迎。然而,由于每个军阀生产的毛瑟手枪规格不统一,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山西军械厂生产的手枪子弹尺寸可能与江苏的不同,这给武器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了困难。

中德合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利用德国的军事科技,逐步统一各种武器的规格,从而减轻后勤负担。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不再完全依赖国外的武器进口,因为中国可以利用德国提供的图纸和技术自行生产武器。这种自给自足的能力对于未来可能的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不再受制于外国的武器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计划训练60万德械部队 战争却提前爆发

经过德式训练的部队有4支,首先是最早成立的样板部队,即教导总队,这是未来所有部队的典范。教导总队装备给军校生,旨在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德式训练。蒋介石明确表示,教导总队的最大目标是成为其他部队的榜样,因此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标准将成为全军的参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认为这样的训练不能仅限于军校,而应该融入到实际部队中。因此,他最初选择了87师和88师作为另外两支部队。这两支部队的前身是蒋介石的护卫队,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因此被选为首批装备德式武器和接受德式训练的部队。

随着87师和88师规模的扩大,蒋介石意识到他们的人数已经超过了预期范围。因此,他决定成立第三个师,即36师。虽然这个编号看起来似乎不合逻辑,但在整编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旧番号的冲突,导致新建部队的编号并非按照顺序排列。

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军在没有接受现代化改造之前,无论是武器还是制度,都处于混乱状态。德式训练的目的实际上是符合蒋介石的理想,他希望通过这一过程逐步实现武器的现代化、编制的现代化,甚至更新后勤设施,甚至可能涉及国产武器的生产。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培养出30万甚至60万左右的德式训练师,但遗憾的是,这一理想提前终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理想的第一阶段本应在1939年完成,但我们都知道,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了。因此,在战争爆发后,没有足够的精力像和平时期那样广泛地进行建设。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德械师真正完成的只有教导总队、87、88、36师,是最精锐的。后来,国军提出了一些现代化的计划。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谈论德械师,因为他们装备了德国的军械。德械师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夸大,因为德械师真正在国军里的计划是调整师,明显地,他们的任务是调整部队的战力和装备。

调整师在战争爆发时派遣到战场上,但由于调配不足,装备和训练还未到位,他们可能不够熟练地使用武器。因此,他们需要特别的教官来进行指导和培训。枪支的维护也很重要,如果不定期维护,枪支可能很快就会报废。

很遗憾的是,到了1939年,理想中的30万调整师人员并没有全部达到,这在战争爆发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教导总队87、88、36被特别强调,因为他们是当时国军能够拿出的最现代化、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也是在最关键时刻派遣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德合作的终止

我们刚刚提到的中德合作大约持续到何时终止呢?之后我们会谈及,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德国陷入了一种有趣的境地。他们感到头痛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中国和日本都算是他们的盟友。与日本关系已经发展到了轴心国的程度,但与中国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贸易伙伴关系。

希特勒接见中国代表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德国甚至派出外交大使表示,如果愿意谈判,他们愿意充当协调国家,调停冲突。但当时中日双方都不接受调停。最后,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不再支持中国,否则就要与日本断交。

日本指责德国培训了中华民国最新、最精锐的德式师,并且德国的教官还教导他们如何对抗日本军队。这种盟友关系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德国面临选择,要么支持日本,要么支持中国,最终他们权衡后选择了日本,因为当时日本在各方面都压倒性地超过了中华民国。

因此,1938年,德国下令所有德国顾问必须回国。绝大多数德国国人都遵命,因为军人必须忠于自己的国家。因此,在1938年及以后,大多数德国国人撤离了中国,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但还是有些德国军官,选择自愿留下来。其中两位德国教官最终获准加入了孙立人的部队。因此,孙立人的部队在抗战期间表现出的战斗力有时与其他部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有两位德国顾问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并与孙立人早期的部队——成为税警总团——有过一些合作经验。这些德国顾问为该部队提供了德国式的训练,因此孙立人的部队在某些时候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这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影响。

税警总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在中德合作结束之前,中华民国曾提出更多的装备需求。由于许多装备都属于普通步兵装备系列,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重型装备,例如装甲车等。实际上,他们已经引进了一些装甲车,甚至从德国引进了一些较新型的装备,如一号坦克。

德国当时开发的一号坦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型号,已经向中国交付了大约10多辆。随后,双方还签署了合同,约定继续合作,德国将向中国出售大约200辆一号坦克,甚至还包括德国著名的潜艇,即二战中以“狼群战术”闻名的U艇。

他们达成了一致,认为中德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尤其是在武器外销方面。他们已经预约好将一些潜艇出售给中华民国海军。想象一下,如果中华民国海军真的拥有德国潜艇,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然而,遗憾的是,历史并非如此。所有这些合作在1938年之后中断,最终变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