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现场

原标题:见证历史

中工网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叶小钟 赵思远 通讯员曹婉)“这里会有点颠簸,注意别碰到脚。”5月12日早晨8时许,停靠在广州东站的G3068次高铁人头攒动,于克辉一边引导着坐轮椅的重点旅客上车,一边细心地弯下腰提醒他注意磕碰。不多时,车门关闭,钢铁巨龙身披晨光驶出车站。

50岁的于克辉又被同事们唤作“老于”,已经在铁路工作了26年。今年5月,老于完成高铁乘务员资质培训,从绿皮车列车长转岗成为高铁列车员,这天是他第一次值乘高铁。

“鸟枪换炮啦,老于。”同事打趣。

2006年,老于从广州东站转岗到广九客运段,第一次担当值乘的是深圳到北京的T107/8次普铁。“以前北京来回一趟就是3天,车上人特别多,有时座位底下都睡着人,车轮咣当咣当响个不停,时间长,很难熬。”高铁上,老于对比着过去和现在,言语中透露着掩饰不住的自豪,“现在高铁到北京才8个小时,车也多了,人不挤了。”

安静舒适的高铁车厢里,老于走走停停,整理行李架上的行李,在手机上记录列车设备设施情况,回答旅客的疑问,从容不迫。咣当咣当的车轮声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逐渐远去。

在铁路工作的这些年,老于在飞驰的列车上亲眼目睹了中国铁路巨变,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时速120公里到350公里,更多智能化、人性化设备投入使用,让旅客实现了由“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转变。

“就拿车上补票来说吧,最开始全靠手写代用票,再后来用一个电邮包大小的补票机,有票没票的都要查一遍,一趟下来三四个小时,旅客感受也不好。”高铁上,老于看着手持机上弹出的补票提醒感叹道,“现在这个手持查补一体机就先进了,座位有没有人,什么时候上人都一清二楚,不仅效率高,还不会打搅有票旅客,真正做到无干扰服务。”

现如今,“升级换代”的不仅是补票设备,列车上的各种设备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茶炉变成了饮水机、人工广播变成了系统播报、排队买票变成了手机购票选座……

“最近新闻报道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样车将在年内下线,希望将来有机会也能值乘一次,让我这个客运‘老兵’再见证一次历史。”老于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