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玄幻小说老古先生梦幻的一生

第 七十三 回蓑衣伴君行万里 庙堂之上谈北狄

有诗云:

那一天我偶遇你的双眼,就如同一股电流细雨,洒入我的心田。

我怦怦跳动的心,触发出你红晕的脸,像春天的幼苗破土朝天。

你为我捯饬精心打扮,我装的帅气是给你看。

我鼓足勇气说爱你,你哭着跑了说再见。

有一天你领来了你的男友,让我伤感羞愧难言。

许多年后我又遇见了你,其实你还是一人很孤单。

你说:你过得还好吗?我根本就没有男朋友,那是我对你的考验。

你狠心不再回头,我一直把你思念……

此时,你我已是泪水涟涟。

这是老古先生年轻时做的一首烂诗《考验的代价》。其实是这东西用不着什么深奥和高雅,能把自己当时此景此景的内心感受抒发出来就行了。

话说老古先生到了上屋,家人通报说史大官人让他进屋相见。他走进中屋大厅,见史大官人和老夫人端坐八仙桌一旁的太师椅上。老古先生一见,立即跪倒在地,口中叫道:“爹爹在上,受儿一拜!”史大官人赶紧把老古先生扶起,说:“严重了,做我的义子委屈你了。我同意收你这个干儿子了,今晚我就宴请亲朋好友!”老古先生赶紧说:“爹爹不是,你家小姐美若天仙,如不嫌弃我愿做你家的女婿儿子!”史大官人有点尴尬,老夫人吃惊不小。史大官人犹豫了一下,问老夫人此事如何办?老夫人看了看老古先生,说:“此人精明强干,但是面带淫秽之气,我是担心将来也是一个奸邪之人,酒色之徒。”

史大官人沉默了一下,然后说:“那个官员不是酒鬼,不会喝酒官场上能混吗?再说妻妾成群也是身份和能力的体现。像我这样的人天下能有几个?”老夫人面带怒色,说:“你是什么好东西?不就是我看的紧点,就这样你不是还把一个叫什么‘箐霏’的艺妓鼓捣回家里来了。你的小妾还少吗?被你强占的丫鬟也有一打吧?”史大官人说:“不就是因为我们家人丁不旺吗?那些小妾也是你给我买来的,丫鬟也是你送给我的,不就是想要儿子延续香火吗。不要讲我了,你看此事如何处理吧?我听你的。”

老妇人说:“老爷,此事本来是你说了算,你是一家之主,看来你也是一个没主意的人。”老夫人对着身边的家人说:“去把小姐的丫鬟茛茛叫来。”不一会茛茛来了,与老夫人耳语了几句。老夫人对老古先生说:“你先回去,好好的温习功课,不要胡思乱想,此事我们商议一下再告诉你。”

不久史家就同意了这门婚事,简单的办完婚礼,没有宴请亲朋好友,低调处理。同时跟老古先生约法三章:

一、史家姑娘不论发生什么事都是正室夫人,不许降级,不许休妻。

二、不论老古先生富贵贫贱,史家姑娘都是你家的人,必须写进你家的家谱。

三、史家姑娘在你家必须掌管家务。

老古先生满口答应,签字画押。一式三份,一份留在史家,一份让史姑娘带着。另一份让老古先生保存,不要反悔。就这样当晚老古先生和史家小姐就进了洞房。

三天后,史家出人出车,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把老古送进了帝都,不久真的皇榜提名,考中了举人。皇帝亲自接见后,把他放任偏远外地做了一县县令,说是深入基层锻炼一下。不久他带着老婆和丫鬟,还有二个仆人就上任去了。

走了半月有余,忽然一日传来当今皇上驾崩的消息。老古先生也是悲痛欲绝,当今皇帝对他有恩啊,不过还是要朝上任的地方走去。

这一日路过一家王爷的地界,被官兵截住,不多时就被带到一个幕僚模样的人面前。此人仔细地盘问了老古先生的情况,然后把他安顿在官驿之中,好吃、好喝的招待,就是不让他走。老古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任期将近心里很焦急。

几天后,那个幕僚模样的人把他带到了王爷面前。老古先生赶紧倒身下拜。王爷让他免礼平身,然后赐坐。老古先生抬眼看了王爷一眼,此爷也就是三十岁上下年龄,正是年富力强心有抱负之时。王爷讲:“我听了你的情况,很满足我的需要。我长期居住江南对北方和帝都不甚熟悉,让你给我带路进京,你愿意吗?”

老古先生沉思了一下,慎重的说:“替王爷我效劳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我哪里会不愿意?不过我有皇命在身,去上任,不去不就是抗旨不遵吗?这可是要杀头的!”

王爷冷冷一笑,说:“皇帝已经驾崩了,还谈什么抗旨不遵?我这次进京有可能就是要接替皇位的。”他停顿了一下说:“还不一定,会有一定的风险。你看那些大臣都是鼠首两端,在隔岸观火,他们都没有人敢来接我!我也不为难你,去不去由你自己做主。”

老古先生头上直冒汗,腿颤抖,他明白这可是性命攸关啊。这是皇家内部的宫廷斗争,像是赌博,押好了就是此朝的有功之人,深得皇帝的器重,会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弄不好身败名裂,把自己和一家子人的性命都搭上了,甚至会被灭九族。

仔细一想,此王爷他也听说过,虽然不是皇帝的皇后所生,是庶出,但是也是皇帝的亲生儿子。他比那些被皇后推荐的皇帝的侄子们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的,虽然后党势力强大,问题是太后支持他。朝中也有一定的支持度,但是绝大部分大臣们是不敢出面搅合在其中的。所以,朝中没有任何大臣前来接他。

想到这里老古先生说:“好吧,我陪伴你进京!我虽然也是南方人,但是我老婆是北方人,此去赶考也对北方和帝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这样,老古先生带着老婆和家人不去上任了,而是陪伴着王爷返回帝都争皇位去了。

正是梅雨季节,天下着没完没了的稀稀拉拉的小雨,道路泥泞难行。由于时间紧迫王爷一行人不敢耽搁,风雨兼程。老古先生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没有做过官刚出道,少有邪思杂念,所以就一心保护着王爷北行。头戴斗笠,身穿蓑衣,高卷裤腿,打赤脚在王爷的马车左右,跑前跑后的张罗着。王爷比老古先生年龄长几岁,他看着眼里,记在心上,感觉老古这个人实实在在,作风踏实。虽然没有做过官,也是也是科举出身,既有文化,也有精明强干的一面,不像那些穷酸秀才们,动嘴不动手弱不禁风,不由得对老古先生有了一种爱惜之情。

这一日,天还是没完没了的下着雨。王爷把老古先生叫到车前,说:“前面三十里地就是一座州府。我给你三根金条,你带着几个人到城里找一个有些排场的旅馆,把它全部包下来。等我们一到好好的打点一下,缓一口气。”

老古先生说:“不需要带金条,我带着银子就够用了。”

王爷有点不高兴,说:“叫你带着你就带着。”老古先生不敢多嘴了。

老古先生找到史小姐,让她先把金条保存一下,自己带着银子前去就行了。史小姐笑着说:“真是书呆子,不开窍,你把金条交给我,你还说得清吗?再说了,王爷叫你带着金条过去是有他的用意的。”老古先生没办法,只好带着三根金条,骑上马,带着几个人朝州府方向而去。

进了府城,老古先生也不看风景,一心打听此城中哪家旅馆是档次最高的。不久就来到一家据说是全州数一数二的一家旅馆。进了门,旅馆伙计们都用吃惊地眼光看着老古先生,老古先生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打扮,也是不太像话。他对旅馆的账房先生说:“你家的旅馆我全包了,你赶紧打发其他客人都出去,收拾房间,迎接我家主人前来。”旅馆的账房先生看着老古先生,上下不断地打量着他,轻蔑的冷笑着不搭理他。跟着老古先生的仆人急了,骂道:“你聋了?听不见先生让你们赶紧打扫房间,迎接我家主人吗!”账房先生说:“我不聋,也不瞎!你们是不是瞎了眼了,敢来这里大喊大叫?看一看这里是什么地方?臭叫花子的,你们有钱住得起吗?”

跟着老古先生人都是王爷手下的人,哪里受过这气,举手就要打。店里的打手们也不含糊,一下子就抄起了家伙,眼看就是一场恶斗。老古先生是读书人,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吓得赶紧从怀里拿出三根金条来,哆里哆嗦的递给账房先生,说:“不要动粗,我们有钱!”账房先生轻蔑的拿起一根金条一看,上面有字和印章,吓得目瞪口呆,忙问:“你们真是王爷府的人?”他赶紧喝退打手,看了一眼跟着老古先生的那几个人的腰牌。不敢怠慢,赶紧通知了此店的老板。老板也不敢怠慢,通知了这里的真正的幕后老板。

不久来了一个人,仔细的询问了老古先生,不但不要金条,银子也不要了。然后就驱赶和安排的其它住店的人。打扫卫生,张灯结彩,州府官员等都到城门外迎接王爷一行人。王爷进了城,官员了热情的迎接和招待了王爷。休息一日后,王爷一行继续上路北行。老古先生把三根金条还给了王爷,王爷让手下人收起来,也没讲什么。

不久来到了帝都,王爷拜见了太后,爷孙俩抱头痛哭。不久王爷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大位,成了新一代的君主。朝中大臣一起山呼万岁。

皇帝登基后,满朝的文武大臣,权贵豪绅围绕皇帝左右。由于老古先生地位卑微,皇帝也不搭理他了。在京城住了几日也是无所事事,他也就是逛一逛街,看一看书,等着皇帝召见自己。他想起在路上保着王爷进京的场景,也略有反思和总结。王爷跟皇帝那是绝对不同了,过去的王爷,现在可是一句话就可以让你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又一句话,让你满门抄斩遗臭万年。想起在路上三根金条的事,自己的脑袋那时是不转弯,当时就是一心要保着王爷进京,其它什么也不想了。现在想起来也是后怕,因为王爷的想法跟我们不一样,他的眼里别人都是他利用的工具,谈不上什么情啊、义啊,王爷就是对自己做事的能力和人品的考验。

在这方面自己还不如自己的老婆看得清楚。看来自己虽然读了几天书,本质上还是一个土包子,需要学习书本上读不到的东西啊,那就是“社会经验”。史家姑娘,也就是自己的老婆对他讲了:“不要有什么幻想,伴君如伴虎。不如我们还是到原先的地方上任,做县太爷去吧。”于是老古先生就到了紫禁城,嚷嚷着要见皇帝。皇帝没见成反而被士兵抓了起来。一会儿,来了一个当官的,一见老古先生就哈哈大笑。老古先生一看,认识,原来是王爷手下的人。他讲:“你先回家吧,这事我给你办了。你放心,皇帝不会忘了你的!”就这样,老古先生回家接着等。

不久皇帝有了回话,让他像文武大臣一样按时上朝。官还是七品官,所以要站在文官的最后,靠门口的地方。

老古先生上朝了,站在最后面,也是颤颤兢兢的。听着大臣们议论国事,感觉大臣们都是人品端正,很有文化和智慧的人们。自己也仔细地认真的听,也分析。有时气愤,有时高兴,但是不敢插嘴。时间不长他就感到了这些大臣们讲话的艺术了。那就是揣摩朕意,按皇帝的心思说话。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保护自己和自己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既要让皇帝满意、忽悠、捧杀皇帝,不要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又要让皇帝感觉他的建议和做的事是在为皇帝着想。

老古先生不得不服气,这些大臣太坏了,水平真高啊。但是老古先生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们首先满足皇帝的需求,让皇帝感到地位巩固,同时用统治不巩固来吓唬皇帝。也用神话和奉承来满足皇帝的虚荣心。大臣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要让自己吃亏。心想,完了,皇帝整天被这帮子人围着,忽悠了,也就是成了泥胎、傀儡。不是皇帝统治国家,而是被这些大臣们耍猴了。谁厉害?皇帝可以杀几个大臣,但是他改变不了自己就是猴的命运了,早晚会被这些大臣们把他捧杀了。其实有没有皇帝,这个国家靠惯性照样可以运行。

要么就有一个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治理国家,开疆拓土也行;要么有一个傻皇帝也行,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就怕有一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不着调的皇帝,国破家亡往往都是坏在那些水平不高,而又刚愎自用的皇帝们的手里。想到这里老古先生也不听大臣们的奏章和朝议了,而是闭着眼睛练气功。他最后一个进朝,散朝最早一个跑出去的。文武大臣都用惊异的眼光看着他,人们议论纷纷。

有一天,丞相对皇帝说了:“皇帝,朝廷重地。干嘛每天让一个县官堵在大门口。你看他来的最晚,来了就眯着眼睡觉,一散朝撒腿就跑。这影响多不好?”皇帝会心的一笑,说:“这就对了,他可能比我听得清楚,看得真切。”丞相一听,冷汗都落了下来。回去对自己的门生弟子和同党们讲:“皇帝可不昏庸,恐怕我们上了他的当了。他装傻,引蛇出洞,让我们充分的表演,他把我们的都看透了。说不定我们都会死在那个在门口的县官的手里。”属下人讲了:“我们控制着朝中的绝大多数朝臣,还有旧皇后的支持,军权也在我们的手里。皇帝要是不管事,我们可以这样维护着他的稳定。他敢对咱们有疑心,我们先动手废了他。”

丞相说:“肤浅啊,你以为皇帝是吃干饭的?京城的御林军都是他从做王爷的地方带来的,都是他的死党。这些人死心塌地的忠于皇帝,而且武艺高强。皇帝不需要多少兵,只需要忠诚和少数的精兵即可。他需要保护自己不被偷袭就行了,靠皇帝的威望,那个将军能跟他对抗?一旦对峙,那些手下的士兵打谁啊?老百姓愿意跟皇帝对抗吗?”从此,丞相急流勇退,告病回家休息了。皇帝就说了一句话:“还没有老糊涂!”皇帝恩准,给了他最好的待遇和名声,也算是丞相顺应形势,得了一个好的收场。树倒猢狲散,丞相一党就被皇帝不战而屈人之兵顺利的瓦解了。但是旧的势力瓦解,其它势力崛起了,朝中还是百废待兴,要解决处理的问题太多了。有些就是积重难返,诸侯林立,各个部门就像一个个独立王国,尾大不掉了。

通过此事,老古先生看到被自己看不起的王爷,现在的皇帝还真的有两下子。他上朝也早早的来了,也不练气功了,也不着急退朝了,而是真的开始思考一些问题的缘起、动力、发展演化的经过和可能的未来趋势。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因势利导的解决这些问题。他一直读着三本书,一本就是《资治通鉴》;一本是《论语》这是讲给别人听的;另一本就是《鬼谷子》这是要实际应用的。因为老古先生深知,古代凡是有点作为的帝王,无一不是“外儒内法”用两手来治理国家,从思想和势力上弹压大臣,愚弄百姓。关键问题在于,老百姓不反对皇帝,而是需要一个好皇帝讲理,能让自己安居乐业就满足了。历史上就是这点老百姓们简单的要求,都难以出现。

这一日,老古先生早早的上朝了。他看到凡是能来的文武百官都来了,似乎还有一些新的面孔,除了身体确实不好的请假,迟到的和无故不到的一律罢官。由于人太多了,老古先生进不了大殿,这次是真的只好站在门的外边了看大门了。

这时皇帝表情凝重,说:“今天诸位爱卿就不要打算回家了,我管饭了。有些事需要理论出个结果来。出不来结果,你们就都不要回家了!”然后,新任的宰相,也就是四十岁左右,他是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代替皇帝讲起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

他说:“北部狄戎三十万铁骑不断南下,掠夺城池,杀人放火,夺取财物和子女,我朝损失惨重,处于疲惫应付之中。随时都可能边防失控杀向京城。南方黄三刁民起义,攻打州府,号称:替天行道,均贫富。无数豪绅和官宦死于非命。天下人心思乱,各种势力蠢蠢欲动。现在是皇帝和一心为国的大臣们干着急,底层百姓不满愤怒。而我们的各级衙役就像睡着了一样,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不动。任何变法都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不执行还好点,一执行就会出来各种理由和阻力,结果要么就是不动,一动就是彻底的变了味,都成了为各个部门争夺利益了。国家得不到好处,老百姓反而遭殃。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官员到了极端自私、贪婪和无耻的地步了。都在表演唱高调的假大空,演戏绝对是一流的水平,实际上都是在牟取个人的私利。”

皇帝说:“我讲几句。跟狄戎有些人一直在跟他们有着各种来往,主要还是商业利益的交往,也不排除成了他们在我朝的代言人,属于吃里扒外,他们还有各种好听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跟你们讲,就是狄戎打进京城有些人也会平安无事,因为现在一些人的子女和财产就在狄戎那里。就是南方的叛逆来攻打京城,你们信不?反正我信,有些人就会打开城门迎敌!不论狄戎来了,还是乱贼来了,一些人都不怕,大不了打开城门投降就是了。是,你们都不怕,我怕!我就成了亡国之君,遗臭万年了。今天你们诸位爱卿好好给我讨论一下这三个问题:1、如何抗击狄戎的入侵;2、如何弹压南方的叛乱。3、如何实行新的变法,拨乱反正,去旧迎新。反正我也不怕你们白吃我的饭,今天吃的饭不能白吃,你们是要按数给我交银子的。就是在这里吃一个月我也不怕,也是吃的你们自己。如果要是讨论不出个结果来,我就叫你们全部下岗,换人!好了,开始记录,谁想好就发言吧”。

有一个叫顾雍的大臣先说了:“狄戎深居漠北荒蛮之地,他们需要我们天朝的茶叶、铁锅、布匹和丝绸,同样我们也需要他们的牛、马、羊和毛皮等。现在他们提出要我们的河南的土地,那里相对漠北还是富足之地。还要和亲和开通边关贸易。其实他们不是想要攻陷帝都,而是要我们的土地和财富,就是贸易物资来往。”

皇帝问:“那你说应该怎么处理?”

那个大臣说:“河南之地也种不了庄稼,我们守着也是负担,不如做个人情,土地换和平给了他们算了。”

这时另一个叫于夫的大臣赶紧插嘴,说:“我们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吧,万里长城有什么用?不是秦始皇也没了?给了他们我们建立和约多好。”

老古先生不爱听了,说:“你们家的墙头能跟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比吗?一个是自己的私事,你们家的宅基地。另一个是国家战略。身为皇家重臣讲出连老百姓都不如的雷语来,你们不是感觉很丢人吗?”

于夫大臣一看是老古先生抢白自己,急了:“你算个什么东西?懂个屁!你一个七品芝麻官有什么资格教训我?”转身对皇帝说:“皇上,一个县官在这里瞎搅合,有违朝礼!还是把他轰走吧。”

皇帝说:“他终于说话了!说话有功,官升三级。从现在起你就是四品大员,有资格议论朝政了。”

老古先生赶紧下拜,谢主隆恩。皇帝说:“你讲一下对此事的看法吧。”

老古先生说,你们都读过司马迁的《史记》吧,其中关于匈奴有这样一个故事:

冒顿当了单于后,这时东胡强大兴盛,听说冒顿杀父自立,就派使者对冒顿说,想得到头曼时的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要给。”冒顿说:“怎可同人家是邻国却吝惜一匹马呢?”于是就把千里马给了东胡。过了一段时间,东胡以为冒顿怕他,就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又询问左右之臣,左右大臣皆发怒说:“东胡没有道理,竟然想要阏氏,请出兵攻打他。”冒顿说:“怎可同人家为邻国却吝惜一个女人呢?”于是就把自己喜爱的一个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王越来越骄傲,向西进犯侵扰。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块空地,没人居住,这地方有一千多里,双方都在这地方的两侧修起了哨所。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匈奴同我们交界的哨所以外的空地,你们匈奴不能去,我们想占有它。”冒顿征求群臣的意见,群臣中有人说:“这是被丢弃的空地,给他们也可以,不给他们也可以。”于是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可给他们!”那些说给东胡空地的人都被杀了头。冒顿上马,命令国内如有后退者就杀头,于是向东袭击东胡,消灭了东胡王……

老古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群臣默默相觑,无人说话了。这正是,中华自古有豪杰,横刀立马诸侯灭。英雄千古英名在,鼠辈草芥竟悲切。不知皇帝如何对付狄戎,请听下回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文写于2012年前,未修改。

老古先生活在虚幻中,历史也是虚幻瞎编的,游戏场景,都是假的不要当真。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