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公元712年,一代诗圣出生了,他就是杜甫。

出身传统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到他的父亲,几乎世代为官。

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下,杜甫少年时便展现出天才的一面。

七岁学诗,十五岁诗文震动洛阳,十九岁之后开启游历生活。

二十岁游历吴越、齐赵等地,写下了著名的代表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格调高昂,诗中更展现出他年少豪情壮志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宝三载四月,公元744年,唐朝的“诗仙”与“诗圣”在洛阳相遇了,这一年,杜甫33岁,李白44岁,次年二人再度相逢于齐鲁,离别时互增诗篇,别后再没有见面。

35岁到44岁之间,杜甫为求仕途,困于长安。

37岁参加了京都招考,但因李林甫从中作梗,应试者竟无一人入选。

为求生存,杜甫只好转走献赋之路,凭借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赞赏,但工作仍然没有落实。

陷入穷困的杜甫,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苦遥求食尾,常曝报恩腮”,终于在天宝十四年,44岁的年纪得到了一个极其卑微的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历了坎坷的十年长安生活后,杜甫的诗风发生了变化,诗文当中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写实的风格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

诗文中有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有对统治者的讽刺,“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还有他忧国忧民的感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公元755年,杜甫的小儿子在家中被活活饿死,就在同一时间,安史之乱爆发。

杜甫的个人悲剧冥冥之中与国家的命运紧扣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安陷落后,杜甫在北上寻找唐肃宗时被俘,困了大半年,侥幸冒死出逃,后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世称“杜拾遗”也因此而来。但很快又因上疏营救房琯,屡遭贬谪。

在见证了安史之乱后,杜甫写出了《春望》、“三吏”、“三别”,记录了安史之乱下百姓痛苦生活的真实状态,同时也将他的现实主义风格推向了高峰。

48岁时,为躲避战乱,杜甫在成都西浣花溪畔建草堂,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得到了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后世称“杜工部”也因此而来。

这一时期他与家人团聚,生活相对安定,所以写出了《春夜喜雨》这样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好景不长,不久严武去世,杜甫又失去了依靠,之后又离家漂泊,晚年又遭遇军阀混战,开始流浪逃难,辗转飘零湖北、湖南,之后写出了《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历五年冬,公元770年,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终年59岁。

在大唐,他不是巨星,但他将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注入了他的诗文中。

到了宋代,人们发现了杜诗中的伦理价值,认为他的诗有代圣贤立言的作用,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因此,将杜诗与其他儒家经典并行于世,将他尊为“诗圣”。

鲁迅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