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5月21日报道: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刚教授课题组主要领衔开展的一项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救护车上启动强化降压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INTERACT4)的成果近日在欧洲卒中组织会议(ESOC)上公开发布,并同步在线发表于世界权威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研究结果首次明确“脑出血强化降压2小时治疗时间窗”,即针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小时内启动强化降压治疗,将收缩压降至130-140mmHg,可减少25%的致残致死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刚教授在ESOC2024主会场做大会报告。受访者供图,下同

临床上,脑卒中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种类型,是致死致残的首要疾病。院前启动干预是脑卒中救治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全球脑卒中救治指南亟需完善的薄弱环节。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作为主要牵头单位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盲态终点评估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脑卒中急救车超早期强化降压研究(INTERACT4),覆盖中国东西部6个省及直辖市的55家医疗单位,入组超过2400余名患者,历经8年探索,取得了以上阶段性成果。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脑卒中院前急救临床研究,也是首个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确显示强化降压显著有效的临床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流程图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刚教授是论文第一作者和主要通讯作者。李刚在欧洲卒中组织会议学术演讲时专门强调:中国120急救体系中,救护车上配备了正规急救医生与急救设备,有资质、有条件针对脑卒中患者启动超早期强化降压,是该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哈佛医学院急诊医学系教授Jonathan A.Edlow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社论中指出:“该研究表明脑卒中的早期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重要获益,但这种治疗必须基于准确的早期诊断。”该项研究结果为制定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标准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证据。 “这也证明我国的脑卒中临床诊疗技术与研究能力基本与世界同步”李刚补充说。

在院前急救阶段快速、准确判定脑卒中患者类型,并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临床研究和器械研发的重要方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长期致力于脑卒中急救体系建设与技术创新,在国内较早探索建立“脑卒中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工作模式。李刚教授团队联手120急救中心建立培训课程体系及培训标准,依托互动电子病历系统及社区患者数据库,将脑卒中的院前识别率从24%提高到93%,血管再通治疗率提高了5.3%,为更多患者争取了有效治疗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