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是一种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些年来物理治疗的快速发展,致使肌内效贴的用户数量逐年增加。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58个国家的代表队用了五万卷贴布,肌内效贴具有安全、可靠的实用性。

随着康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我国也相对应开展许多相关的肌贴培训班,目前除了在运动损伤、运动健身和体育赛事的肌肉骨骼疾患外,现已广泛运用于运动、健身、医疗、康复等多种领域。

肌贴除了材料本身具有回弹力和透气性,其贴布表面不附着任何药物,目的是利用贴布的黏性和回弹力,代替康复师的手发挥持续性的固定肌肉及拉伸的作用,以达到保护关节、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消肿去瘀、缓解运动伤痛、预防抽筋、增加耐力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肌内效贴对于皮肤、肌肉、神经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降低皮下黑色素的形成速度;贴在伤口旁边可减少活动对伤口的撕扯

2.肌肉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如可放松肩膀或背部肌肉,也可协助乏力的膝部进行肌肉收缩

3.促进神经元的导通

4.控制血液的流速或者方向

5.淋巴拉起皮肤及筋膜,促进淋巴液的流速或方向的更改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存在的几种肌内效贴贴扎技术,肌贴贴布在疼痛、伤害预防、性能增强等方面的应用可能因每种技术而有很大差异。在使用任何贴扎技术时,都应遵守正确的肌贴贴扎方法,防止产生不良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肌内效贴的应用场景及用法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或“腰背肌筋膜炎”,常因外力反复牵拉或挤压,引发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慢性损伤,进而出现局部无菌性炎症。具有弹性的贴布可为皮肤提供拉力,为筋膜和软组织重塑创造更多的空间,从而激活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

贴法:“I”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型贴扎能增强贴扎部位的肌肉力量,贴扎时施加拉力所产生的回缩引导力可减轻腰部肌肉的紧张与疲劳感,支撑较弱的肌肉组织,提高脊柱的稳定性。贴扎时贴布施加的拉力越大,其回缩引导力越大。

颈椎病、颈肩部疼痛

长时间盯着电脑工作的人,颈椎易受到异常的压力负荷,久而久之颈椎正常弧度变直或减少,形成典型的上交叉体态,姿势变化表现为耸肩、翼状肩胛、胸椎曲度增加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麻木、颈间项部疼痛等。采用肌内效贴可减轻颈椎压力。

贴法:“Y”型+“I”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Y”型贴法: 锚点定位于疼痛点/受限棘突下方,两侧顺颈椎旁肌向上自然拉伸原贴布弹性的10%。

“I“型贴法:剪切一个小的“I”字型肌贴,比待处理区域略长,撕掉中间部分的背纸,握住两端将其拉伸约75%后覆盖在颈区疼痛部位,两边末端不需要拉伸直接覆盖在颈椎旁肌上。

膝痛/膝肿胀

临床上同样有很多膝关节疾病,比如说膝骨关节炎、跑步膝、髌骨软化症、半月板损伤等等。有研究显示,肌内效贴可以明显减轻与股四头肌肌力减退有关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并可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和本体感觉。

肌内效贴将沿着肌肉纤维的走向,直接作用于需要保护部位的肌肉皮肤上,固定损伤软组织,减轻运动负担,起到消肿、缓解炎症和疼痛的作用。

贴法:“O”型+“爪”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型贴法:缓解膝关节疼痛,维持膝关节肌肉张力,以及促进循环代谢。

“爪”型贴法:减轻膝关节水肿。使用时将膝关节受伤部位抬高并处于伸展位置,肌贴未裁剪的末端去掉背纸后覆盖于肿胀上方或下方,然后依次将四条肌贴条轻微拉伸后覆盖在受伤区域,可以在相对侧再覆盖一张同类型的肌贴,两个肌贴纵横交叉效果更好。

拇指损伤

手是人体控制精细运动的重要器官,指关节扭伤常发生于运动挫伤,比如说打篮球、舞蹈;产后妈妈的“妈妈手”也就是腱鞘炎;还有经常使用鼠标、键盘的人群。在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中,肌内效贴布配合运动训练能使康复效率大大提高。有实验证明,临床上肌内效贴搭配运动疗法可以有效促进街舞舞者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恢复。

贴法:“X”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使用时拇指近端关节受伤区域处于最大伸展位,撕掉中心处背纸并握住肌贴末端将中心拉伸70-80%,将其覆盖在拇指疼痛区域焦点上。四角依次将尾巴去掉背纸覆盖整个疼痛区域,肌贴末端零拉伸。

贴扎治疗需注意

进行贴扎技术最基本的要求是被贴者的皮肤必须干净,没有任何污垢、油脂或汗水。此外,较长的体毛可能会阻碍胶带与皮肤的适当粘附,因此必须在贴胶带之前剃掉,受试者贴扎时间不应超过一天。

由于受试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变化,还建议采用 24 小时应用规则。在应用贴布的部位,贴布的拉伸程度可能会根据治疗进展而有所不同。因此,随着治疗的深入,贴扎技术需要每天进行修改。

尽管肌内效贴的最大优点之一是贴布的弹性,但不建议过度拉伸贴布。在使用贴布之前,不应过度拉伸皮肤,贴上贴布后,需要确保贴布与皮肤贴合良好,但应避免用力摩擦贴布,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防止皮肤刺激 。

为了防止某些身体部位出现皮肤问题(例如肩峰前部),建议在使用肌内效贴之前,先在起点和贴扎区域使用防过敏胶带 (50 × 75 mm)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动员的肌肉贴扎,在进行任何运动之前,必须至少给身体 10 分钟的活动时间来适应贴布。如果在体力活动期间出汗过多,运动员应在淋浴后并在表皮湿润的状态下撕掉贴布。

不建议在进食后立即将贴布贴在腹部区域,否则会产生轻微的消化问题造成损伤。

许多从业者在进行贴扎治疗时,只关注身体需要固定的部分,忽略考虑了将身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人体的各个部分通过肌肉链相互连接。

对于运动员,医生倾向于关注四肢,因为它们被认为是运动的基础。然而,由于核心肌群是四肢运动的稳定基础,必须先稳定核心肌群,才能实现肢体运动的改善。换句话说,要改善远端身体部位的运动,必须首先稳定近端部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原则甚至适用于四肢的慢性疼痛。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不应只关注疼痛的加重,而应找到疼痛的起源,它可能位于身体的近端部位。否则贴扎可能无效,疼痛只会暂时缓解并再次出现。

在选择合适的贴扎技术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时,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因素,贴扎前做好对患者的风险评估,绝不能忽略上述原则。

贴扎技术的发展普及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运用贴扎效应与人体之间的力学互动理论基础,适合物理治疗师、康复医师、运动医学专家、队医及健身教练等职业学习,肌贴贴扎副作用较小、操作简便,且延伸、巩固患者在医疗机构的治疗效果。

该技术已经成为预防、康复、辅助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骨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及儿科中也因其特色的治疗理念和效果,成为各大医院和康复诊疗机构的必备项目。

来源: Theratools专业康复工具 编辑:陆廉

万里之行,始于“肌”础

如需了解更多请识别二维码继续学习吧!